珍珠菜属 Lysimachia L. (Primul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4-12-10 8:41 ė396次浏览

1. 珍珠菜属――Lysimachia L.
名称文献:L. Sp. Pl. 146. 1753; Klatt in Abh. Natures. Ver. Hamb. 4, 4: 1-45. 1866; Bench et Hook. f. Gen. Pl. 2: 635. 1873; Pax in Engl. et Prantl, Nat. Pflanzenfam. 4 (1): 112. 1889; Bennell et C. M. Hu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40: 425. 1983.
形态特征:直立或匍匐草本,极少亚灌木,无毛或被多细胞毛,通常有腺点。叶互生、对生或轮生,全缘。花单出腋生或排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总状花序常缩短成近头状或有时复出而成圆锥花序;花萼5深裂,极少6-9裂,宿存;花冠白色或黄色,稀为淡红色或淡紫红色,辐状或钟状,5深裂,稀6-9裂,裂片在花蕾中旋转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而对生,花丝分离或基部合生成筒,多少贴生于花冠上;花药基着或中着,顶孔开裂或纵裂;花粉粒具3孔沟,圆球形至长球形,表面近于平滑或具网状纹饰;子房球形,花柱丝状或棒状,柱头钝。蒴果卵圆形或球形,通常5瓣开裂;种子具棱角或有翅。?本属的模式种:毛黄连花 Lysimachia vulgaris L.
产地分布:约18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产于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我国有132种,1亚种和17变种,部分为民间常用草药和香料。
检索表
1
花通常6-7基数;总状花序生于叶腋;具短梗,因花密集而成球状或短穗状;花冠酪黄色,裂片线形;雄蕊和花柱伸出花冠外;花丝分离;子房有黑色腺点(亚属5. 球尾花亚属 Subgen. Naumburgia)。
1
花5基数,在茎端或枝端排成总状花序,或花序非总状。
2
2
花柱和雄蕊有长短两型;花冠筒状,分裂不超过中部。茎簇生,不分枝,花葶状;基部叶丛生,茎叶少数,向上渐次缩小成苞片状(亚属4. 异花珍珠菜亚属 Subgen. Heterostylandra)。
2
花同型;花冠辐状或钟状,分裂达中部以下。
3
3
花黄色,极少白色;花丝下半合生成筒或浅环并与花冠筒基部合生。
4
3
花白色、淡红色或淡紫色;花丝分离,贴生于花冠筒中部或花冠裂片基部(亚属3. 珍珠菜亚属 Subgen. Palladia)
4
花丝短,长不超过花药的一半,下部合生成环;环极短,几全部与花冠基部合生;花药基着,直立,通常顶孔开裂。(亚属1. 香草亚属 Subgen. Idiophyton)
4
花丝比花药长或植物体具有色的腺条;花药纵裂(亚属2. 黄连花亚属 Subgen. Lysimachia)
5
叶通常仅3枚聚生茎端,下部无叶;总状花序长6-9厘米,多数,在叶轮下沿茎着生;花梗长6-15毫米;花冠黄色或白色;蒴果干时膜质,不开裂(组1. 三叶组 Sect. Idiophyton)。
5
叶互生或对生,如仅3枚聚生茎端,则花序极短,簇生状;蒴果脆壳质。
6
6
叶互生或2-3枚聚生茎端。(组2. 短丝组 Sect. Apodanthera)
6
叶对生(组3. 对叶组 Sect. oppositifoliae)
7
花药近线形,自心形基部向上长渐狭,长为基部宽的4-6倍;茎通常坚硬,多少木质化,圆柱状或具棱,稀草质和具翅。
8
7
花药较短而宽,多少呈钝圆锥形,长为基部宽的2-3.5倍;茎草质,多数有翅。
34
8
花丝分离部分极短,约与花药心形基部的弯缺等长,因而花药基部的两侧几与花丝的合生部分相接触。
9
8
花丝分离部分较纤细,至少自花药心形基部的弯缺露出近1毫米,因而花药与花丝的合生部分有明显的间距。
21
9
花排成顶生或近顶生的长总状花序;茎草质,圆柱状。
9
花单出腋生或2-4朵生于叶腋的短枝端,成簇生状。
10
10
花萼长9-12毫米,与花冠近等长;花单出腋生;蒴果不开裂。
10
花萼短于花冠1倍以上或花2至多朵簇生叶腋短枝端。
11
11
蒴果不开裂;花药长7-9毫米;花梗稍粗,长1-2厘米。
12
11
蒴果直径3-6毫米,瓣裂;花药长2-5毫米,如长达7毫米,则花梗长超过2厘米。
14
12
叶聚生于茎端,椭圆状披针形;叶柄长3-7毫米;花柱长达1厘米。
12
叶近均匀分布;叶柄长1-3厘米;花柱长约6毫米。
13
13
叶卵形至披针形;蒴果直径6-7毫米。
13
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蒴果直径4-5毫米。
14
茎圆柱状或仅上部微具棱。
15
14
茎明显具棱或有狭翅。
17
15
蒴果直径3-4毫米,与花萼近等长。茎纤细;叶在茎上半部多少近均匀排列,顶端的较小,长1.5-3厘米。
15
蒴果直径5-6毫米,比萼片长。茎粗壮;叶通常聚生茎端,长 (3) 4-12厘米。
16
16
叶通常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宽1-3 (4) 厘米。
16
叶卵圆形、椭圆形至广卵状披针形,宽2-7厘米。
17
花萼长2.5-3毫米,裂片卵圆形;蒴果直径约3毫米,比萼片长;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
17
花萼长3-9毫米,裂片披针形或钻形,比蒴果长;叶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18
18
花4至多朵生于叶腋短枝端,成簇生状;叶大,长6-17厘米。
18
花单出腋生;叶长1-5厘米。
19
19
茎草质,自匍匐的基部上升;叶卵形或阔卵形,基部截形或微呈心形,上面疏被小刚毛。
19
茎直立或近直立,基部多少木质化;叶基部楔形。
20
20
茎极少有分枝;叶长2-5厘米;花梗长1-3厘米。
20
茎具多数短枝;叶长1-1.7厘米;花梗长3-7毫米。
21
叶卵圆形或广椭圆形,2-3枚聚生茎端;下部具鳞片状叶或仅有少数叶痕;总状花序极短,花成簇生状。
22
21
叶非卵圆形,至少在茎上半部近均匀排列。
26
22
叶先端圆形或钝;萼片披针形,长6-8毫米;花冠裂片先端尖锐。
22
叶先端锐尖;萼片卵形,长2-4毫米;花冠裂片先端钝。
23
23
花序沿茎着生;花梗长2-5毫米。
24
23
花序近顶生;花梗长1.5-4厘米。
25
24
叶长4.5-6厘米,无毛。
24
叶长2-4厘米,上面沿边缘有1圈小刚毛。
25
叶2-3枚,近等大,基部圆形。
25
叶2枚,1大1小,基部心形。
26
花排成总状花序。
27
26
花单出腋生。
28
27
叶椭圆形,基部渐狭;萼片披针形,长达6毫米。
27
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萼片卵形,长约2毫米。
28
叶线形,长3-8.5厘米,宽2.5-6毫米;茎圆柱形。
28
叶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茎多少具棱或有翅。
29
29
茎草质,有翅;花萼长2-4毫米,裂片卵形至披针形,通常比蒴果短。
29
茎坚硬,木质化,具棱角,无翅。
30
30
叶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亚革质;花冠裂片长圆形。
30
叶披针形,纸质;花冠裂片狭长圆形。
31
31
花梗长6-12毫米;花冠具褐色腺点。
31
花梗长通常超过15毫米;花冠无腺点。
32
32
花萼长约4毫米,裂片钻形,比蒴果长。
32
花萼长约2.5毫米,裂片三角形;蒴果直径约4毫米,比萼片长。
33
33
花冠长达10毫米;叶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两面网脉明显。
33
花冠长约6毫米;叶披针形,质地稍厚,背面苍白色,仅隐约可见少数侧脉。
34
花排成总状花序;苞片与茎上部叶有明显区别。
35
34
花单出腋生。
38
35
总状花序伞房状,茎生;苞片钻形;茎无翅;叶具侧脉达10对以上。
35
总状花序腋生和顶生;苞片叶状;叶具侧脉5-7对。
36
36
茎无翅;花在花序轴上至少部分近轮生;叶边缘有小刚毛。
36
茎有翅;花在花序轴上互生。
37
37
总状花序短,2-5花,有时呈伞房花序状;叶长圆形。
37
花5至多朵排成伸长的总状花序;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
38
茎多少自匍匐的基部上升,极少有分枝;叶阔卵形至椭圆形;蒴果不开裂或顶端浅裂。
39
38
茎直立,通常有分枝;叶披针形、狭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蒴果瓣裂。
42
39
花萼长7-12毫米,裂片披针形;花冠直径2-3.5厘米;叶基部楔形或阔楔形;植株干后有浓郁香气。
39
花萼长2.5-6毫米;花冠直径12-20毫米;叶基部圆形至浅心形,极少呈楔形。
40
40
花药长2.5-3毫米;萼片披针形,长约2.5毫米;花冠直径约12毫米。
40
花药长3.5-4毫米;花冠直径15-20毫米。
41
41
萼片阔卵圆形,长约4毫米,先端锐尖。
41
萼片披针形,长达6毫米,先端渐尖。
42
花冠长3-4毫米;萼片披针形,与花冠近等长或稍短;蒴果直径3.5-4毫米。
42
花冠长超过6毫米;萼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比花冠短2-3倍;蒴果直径超过5毫米。
43
43
茎无翅;叶狭椭圆形,宽2.5-6.3厘米;果时叶脱落,而茎端继续伸长,因此花似茎生而呈先端具叶的总状花序。
43
茎有翅;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宽5-28毫米;蒴果生于茎上部叶腋。
44
44
花冠长10-15毫米;花药孔裂;蒴果灰白色,具多数纵条纹。
44
花冠长6-8毫米;花药纵裂;蒴果褐色,瓣裂。
45
叶基部楔形或近圆形,无柄或具长2-4毫米的短柄。
46
45
叶基部心形,具明显的柄。
47
46
茎下部近直立,先端鞭状伸长,长50-180厘米。
46
茎近直立,高约15厘米,先端不作鞭状伸长。
47
花单出腋生;叶长1-4厘米。
47
花双出(稀单出)腋生;叶大,长4.5-8厘米。
48
花药中着;花丝长于花药,下部合生成宽环式窄筒。
49
48
花药近基着,直立;花丝近分离(组4. 假过路黄组 Sect. Alternifoliae)
49
总状花序复出而形成圆锥花序;萼片沿边缘有1圈黑色腺条(组1. 黄连花组 Sect. Lysimachia)
49
无上述综合性状。
51
50
茎和叶下面均被短柔毛;叶具短柄,卵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直径15-20毫米。
50
茎下部光滑,上部被柔毛;叶阔披针形至狭披针形,无柄,下面无毛;花冠直径11-15毫米。
51
植株有明显直立或匍匐的茎;叶对生或互生(组2. 过路黄组 Sect. Nunnmuiaria)
51
茎缩短,不显著或近于无,通常自基部发出匍匐枝;叶螺旋状排列成莲座丛;花单出腋生,具长梗 (组3. 短茎组Sect. Rosulatae)
52
花冠辐状;花丝基部合生成浅环或短筒;除花白色者外,叶无柄或仅基部叶具短柄。
53
52
花冠多少呈漏斗状;花丝下部合生成筒,筒高超过全长的1/3,如仅合生成环或近分离,则叶具柄或花冠有黑色腺条。
57
53
叶披针形,下部渐狭,至基部再扩大成耳状抱茎;花单生于稍密聚于茎端和枝端的叶腋,成缩短的总状花序或聚伞花序状。
53
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或楔形;花丝基部合生成宽而浅的环。
54
54
花白色;茎纤细,高10-15厘米,下部叶退化成鳞片状,上部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楔形,具柄,密生粒状透明腺点。
54
花黄色;叶片基部圆形。
55
55
株高不超过10厘米,无腺点;茎基部叶具短柄,上部叶长约1.5厘米,基部宽圆,近截形;花梗长约1.5厘米。
55
株高15-50厘米;茎下部叶退化成鳞片状,上部叶长3.5-6.5厘米,基部圆形;花梗长1-7厘米。
56
56
茎极少分枝,下部节间较长,鳞片状叶稀疏,上部叶先端锐尖或渐尖;花梗长通常超过2厘米;花冠直径1.5-1.8厘米,常有红色腺点。
56
茎通常有分枝,下部节间短,鳞片状叶较密,上部叶先端钝;花梗长1-2厘米;花冠直径约1厘米,无腺点。
57
花在茎端或腋生无叶的枝端排成总状花序;苞片小,与茎上部叶有明显区别;叶柄基部扩展成耳状或无柄。植物体通常具有色的腺条或腺点。
58
57
花单出腋生或集生茎端和枝端,花序近头状或伞形,如为总状花序,则苞片与叶同形,自茎上部向梢端渐次缩小。
62
58
叶无柄;叶片和花冠有黑色腺条和腺点。
59
58
叶有柄。
61
59
叶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
59
叶披针形,基部楔形。
60
60
花梗长1.5-5厘米;苞片着生于花序轴上。
60
花梗长2-4毫米;苞片着生于花梗上。
61
总状花序稍密;花梗长2.5-3毫米;全株密被小糙伏毛,无腺点。
61
总状花序较疏松,有时成伞房状;花梗长8-20毫米;茎无毛;叶和花冠有紫色腺点。
62
叶为穿茎叶或叶柄基部(至少茎下部叶)明显扩展成耳状;茎直立,通常多分枝;花单出腋生或在茎端和枝端密聚成总状或伞形花序。
63
62
叶柄纤细,稍具草质边缘或无柄,如叶柄基部扩展成耳状,则花序近头状。
67
63
叶为穿茎叶,密被小糙伏毛和粒状透明腺点;花单出腋生。
63
叶非穿茎叶。
64
64
花在茎端和枝端排成伞形花序;全株近于无毛;花梗长12-15毫米。
64
花单出腋生或在茎端稍密聚成总状花序;花梗长4-20毫米;全株密被小糙伏毛。
65
65
叶无柄,基部耳状抱茎。
65
叶具柄。
66
66
茎高20-50厘米,节间较长;叶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超过3厘米;花丝下部合生成短筒。
66
茎高6-20厘米,下部节间短,长约1厘米;叶通常狭披针形,长15-25毫米;花丝下部合生成浅环。
67
茎直立或上升;花单出腋生或在茎端排成疏松的总状花序,如密聚成近头状,则花丝下部仅合生成浅环。
68
67
花密聚茎端,成近头状或伞形花序,如单出腋生,则茎匍匐,长蔓延。
76
68
植物体无腺点或仅具透明腺点。
69
68
植物体具有色的腺点或腺条。
74
69
花单出腋生或在茎端稍密聚,成亚头状花序;花丝下部合生成浅环。
70
69
花在茎端排成总状花序;花丝下半部合生成筒;全株密被小糙伏毛。
73
70
根系发达,自根颈发出成束的粗根多条;茎基部的1-2对叶退化成鳞片状,上部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先端钝,被铁锈色柔毛。
70
根系浅;根须状或纤维状;茎基部无鳞片状叶;叶先端锐尖,被灰白色柔毛或小刚毛。
71
71
茎上升或披散;花单出腋生,决不密聚成近头状的花序;花梗极短;花冠直径6-8毫米。
71
茎直立或膝曲直立;花单生于茎上部叶腋或密聚成近头状。
72
72
最下部的花梗至少长达5毫米,果时下弯;花冠直径1.3-1.5厘米;叶被多细胞柔毛。
72
花序近头状;花梗极短,果时不下弯;花冠直径约1厘米;叶被稀疏小刚毛。
73
花期7-8月;花梗果时通常不下弯;茎下部叶卵形或椭圆形。
73
花期5-6月;花梗果时下弯;茎下部有1-2对近圆形或菱状卵形的小叶。
74
叶和花冠有紫色腺点;花在茎端排成总状花序;花冠裂片锐尖,有啮蚀状小齿。
74
叶和花冠有黑色腺条和腺点;花单出腋生或密聚成总状花序状。
75
75
茎粗壮,高达80厘米;叶披针形,长至14厘米,秃净,无柄。
75
茎较纤细,高15-35厘米,被多细胞柔毛,具柄。
76
植物体不具有色腺点,仅叶轮生种类有时具稀疏的棕色或黑色腺条。
77
76
植物体具有色的腺点或腺条,至少透光可见。如为透明腺点,则花单出腋生。
93
77
茎直立或自匍匐的基部上升;花冠有透明的小腺点或无腺点。
78
77
茎长蔓延;叶和花冠具透明的粗腺条,干后在花冠上常成为深色的脉纹。
92
78
叶对生,茎端2对常密聚,但非轮生;花序近头状。
79
78
叶4至多枚轮生;花在茎端排成伞形花序。
89
79
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被毛,如为卵状披针形,则基部必为阔楔形或近圆形。
80
79
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长渐尖,如为卵状椭圆形,则无毛。
86
80
叶通常仅3-4对,生于茎的中上部,下部无叶;叶柄长2.5-3.5厘米;花冠长18-20毫米。
80
茎下部具叶;叶柄长不超过2厘米;花冠长8-16毫米。
81
81
花多数,密聚成近头状花序。
82
81
花通常2-4朵生于茎端1-2对稍密聚的叶腋。
84
82
茎直立,叶密被小糙伏毛;花序稍疏松,最下部的花梗长5-10毫米,果时下弯。
82
茎通常自匍匐的基部上升;叶被长达1毫米的糙伏毛或具节小刚毛;最下部的花梗长1-7毫米,果时不下弯。
83
83
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稀为卵状披针形,两面密被长达1毫米的糙伏毛。
83
叶卵状披针形,上面被稀疏小刚毛,下面近于无毛。
84
茎直立,高达50厘米,极少基部倾卧;叶卵形,先端稍渐尖,上面疏被小刚毛;花冠长8-10毫米。
84
茎自匍匐的基部上升;叶卵圆形,先端锐尖,被长约1毫米的糙伏毛;花冠长达1.3厘米。
85
85
叶基部近圆形,仅具极短的骤然下延部分;叶柄短,长5-8 (-10) 毫米。
85
叶基部阔楔形,下延;叶柄较长,至少茎中部叶柄长超过10毫米。
86
茎上部叶狭披针形,镰状弯曲,宽4-9毫米,被多细胞柔毛;茎下部叶具柄;柄基部明显扩展成耳状抱茎。
86
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不向一边弯曲,宽通常超过1厘米。
87
87
茎明显四棱形,无毛;叶无毛或仅上面被稀疏小刚毛。
87
茎圆柱状或钝四棱形,被多细胞柔毛。
88
88
株高30-35厘米,叶两面被疏毛或上面变无毛;萼片先端渐尖成钻形,长9-13毫米,被多细胞柔毛。
88
株高10-25厘米,叶质地稍厚,无毛或仅下面沿中肋被极稀疏的柔毛,上面具粒状突起的腺点;萼片披针形,长6-7毫米,无毛或被极稀疏的小柔毛。
89
全株密被铁锈色柔毛;茎自基部至顶端各节均有叶,茎端叶多枚轮生,下部叶3-4枚轮生或对生,极少互生;花冠有棕色腺条。
89
全株无毛;叶仅茎端1轮,极少有2轮的,下部叶退化成鳞片状。
90
90
伞形花序1-3个生于茎端,总梗长1.8-6厘米。
90
伞形花序无总梗。
91
91
叶4-6枚轮生,阔倒卵形或椭圆形。
91
叶6至多枚轮生, 狭椭圆形至披针形。
92
花2-6朵生于茎端和枝端,无苞片;花梗长8-2 5毫米;萼片背面扁平,被柔毛。
92
花生于茎端密集的苞腋;花梗长1-4毫米;萼片背面中脉龙骨状突起,仅脉上被柔毛或变无毛。
93
花集生茎端或枝端。
94
93
花单出或双出腋生。
103
94
植物体有黑色或紫色腺点。
95
94
植物体有黑色腺条。
102
95
腺点黑色,在叶片、花萼上极密,花冠上较稀疏。
96
95
叶片上的腺点紫色或黑色,较稀疏或仅见于边缘;花冠上的腺点紫色。
98
96
叶3至多对,近等大,椭圆形,长4-9厘米,被稀疏小刚毛。
96
叶大,椭圆形至菱状卵形,长10-18厘米,通常2对,稍密聚于茎端,下部叶退化成鳞片状。
97
97
全株无毛。
97
茎和花梗被铁锈色柔毛;萼片具缘毛。
98
花2-6朵生于茎端,无苞片;花梗长4-9毫米。
98
花生于茎端或枝端的苞腋,成近头状的花序。
99
99
花2-4朵生于无叶的短枝端;茎匍匐,顶端无花。
99
花序通常多花,生于茎端和具有正常叶的枝端。
100
100
茎下部匍匐;叶卵形至椭圆形。
100
茎直立;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
101
101
叶具柄,基部不成耳状。
101
叶无柄,下部渐狭,至基部再扩展成耳状半抱茎。
102
茎基部常倾卧,节上生根,顶端叶较中部叶小;花生于腋生无叶的枝端,极少生于茎端。
102
茎直立或近直立,顶端叶2对稍密聚,较下部叶大;花生于茎端和具有正常叶的枝端。
103
植物体有紫色或黑色腺点,稀为透明腺点。
104
103
植物体有紫色或黑色腺条。
107
104
萼片背面具鸡冠状突起的翅,无毛;花单出或双出腋生。
104
萼片背面扁平,被毛;花单出腋生。
105
105
叶被多细胞柔毛;花梗长1-3毫米。
105
叶被小糙伏毛或变无毛;花梗长超过5毫米。
106
106
茎长蔓延,先端鞭状伸长;花冠裂片先端锐尖;植物体具紫色或黑色腺点,稀为透明腺点。
106
茎匍匐,先端不作鞭状伸长;花冠裂片先端圆形;植物体具透明腺点。
107
萼片背面有鸡冠状突起的翅。
108
107
萼片背面扁平。
111
108
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花冠有紫色腺条。
109
108
叶卵形或近圆形,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心形;萼翅中部以上最宽;花冠无腺条或具黑色腺条。
110
109
叶和花萼近于无毛;萼翅中部以下最宽。
109
叶和花萼密被毛;萼翅上部和下部宽度近相等。
110
叶密被小糙伏毛,有不明显的紫色腺条(透光可见);花冠无腺条。
110
叶近于无毛,密布黑色腺条和腺点;花冠具黑色腺条;萼翅基部下延成距状。
111
萼片无毛或背面及边缘均被毛;花冠裂片稍厚,具粗而长的腺条;花丝下半部合生成筒;花梗比叶短或近等长。
111
萼片仅背面被毛,边缘无毛;花冠裂片较薄,具细而短的腺条;花丝下部合生成高1.5-2毫米的短筒;花梗通常比叶长。
112
全株密被灰白色硬毛状长毛。
112
全株无毛。
113
花梗长5-7毫米,叶和花冠具黑色腺条。
113
花梗长2.5-4.5厘米;叶和花冠无黑色腺条。
114
花萼下部合生超过全长的1/3或达1/2;花冠裂片近分离;茎多分枝;叶狭披针形至线形(组3. 合萼组 Sect. Apoehoria)。
114
花萼分裂近达基部;花冠合生部分较长。
115
115
花柱粗短,内藏,通常长仅达花冠裂片的中部,果时比成熟蒴果短或与之近等长。
116
115
花柱伸出花冠之外或达到近同等高度,果时比成熟蒴果长,如比花冠短1/3,则花冠淡红色,直径超过1厘米。
130
116
叶互生,极少近对生,有柄;花冠下部合生不到全长的1/3,裂片先端圆钝;花药顶端无红色腺体。
117
116
叶对生,仅在茎上部偶有互生;花药顶端有红色粗腺体或胼胝状尖头(组5. 腺药组 Sect. Miltandrae)
117
萼片椭圆形或长圆形,边缘和顶端均膜质或顶端具红色腺体;宿存花柱与蒴果近等长;花序密花。
118
117
萼片披针形,仅边缘膜质;宿存花柱通常比朔果短;花序疏花或花单生叶腋(组4. 短柱组 Sect. Chenopodiopsis)
118
苞片叶状,比茎上部叶稍小;花冠裂片直立;花药长圆形;子房狭倒圆锥形,先端渐尖与花柱相连;蒴果梨形,长4-5毫米。海滨植物,全体无毛(组1. 滨海组 Sect. Lubinia)。
118
苞片钻形;花冠裂片开展;蒴果球形,长约3毫米,至少花序轴被小腺毛(组2. 穗花组 sect. spicatae)
119
花序粗壮,花密集;花冠长5-9毫米,裂片长圆形或近线形;花丝长2-4毫米。
120
119
花序细瘦,花稍疏;花冠长3-5毫米,裂片卵形;花丝短,长1-1.5毫米。
122
120
无横走的根状茎;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果梗长约2.5毫米,短于宿存花萼及蒴果。
120
具横走的根状茎;花梗长于花萼,果时长于成熟蒴果。
121
121
花冠长5-6毫米;叶片阔披针形或长椭圆形,有黑色腺点。
121
花冠长7-9毫米;叶稍厚,狭长圆形、倒披针形或近线形,无黑色腺点。
122
花梗长约1厘米;柱头明显膨大;茎粗壮;叶大,干时膜质,边缘有黑色细长腺条。
122
花梗短,长1-3毫米,柱头不膨大;茎细瘦;叶具有色的腺点。
123
123
萼片先端稍锐尖,有红色腺体;叶缘密生红色腺点;无横走的根茎。
123
萼片先端钝,膜质;叶和花冠散生黑色腺点。
124
124
根茎横走,红褐色;茎单一,很少有分枝,稍光滑;叶长圆状披针形。
124
无横走根茎;茎多分枝,被柔毛;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125
花单生于茎上部叶腋;花冠与花萼近等长,散生褐色腺条;花丝比花药长;花柱长约1.5毫米。
125
除花序下方者外,花生于钻形的苞腋;花冠比花萼长;花丝短于花药。
126
126
花冠长4-5毫米,裂片阔椭圆形,无腺条;萼片边缘有腺状缘毛;花柱长约1毫米;叶边缘有黑色腺条。
126
花冠长6-10毫米,具有色的腺条;萼片边缘平滑。
127
127
花冠白色,裂片舌状,外反,有黑色长腺条;花柱极短;叶边缘有黑色腺点。
127
花冠淡红色,裂片倒卵形,稍开展,仅中部有1对紫色短腺条;花柱长达2.5毫米;叶边缘有黑色腺条。
128
叶背面被极细密的红褐色小腺点;花冠裂片菱状卵圆形,先端锐尖;花药长约1毫米,顶端有红色粗腺体。
128
叶背面散生粒状粗腺点,无柄,基部耳状抱茎。
129
129
花冠裂片长圆形,先端钝或稍锐尖;花药长达1.5毫米,顶端有红色粗腺体。
129
花冠裂片近圆形或略呈扇形,先端啮蚀状;花药长不及1毫米,顶端具胼胝状小尖头。
130
花药线形,长1-1.5毫米,先端常反曲,顶端有红色腺体或增厚成胼胝状;叶对生。
131
130
花药椭圆形或卵圆形,先端无腺体,如长逾1毫米,则叶互生。
133
131
叶无柄,基部抱茎,两面密布黑色腺点;花序下方的苞片几乎与叶同形;花药顶端增厚成胼胝状。
131
叶通常有柄,具紫色或褐色腺点或腺条;苞片钻形,花药顶端有红色粗腺体。
132
132
花冠长6-8毫米,裂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下面粉绿色,近边缘散生暗紫色粗腺点或腺条。
132
花冠长4-6毫米,裂片椭圆形或阔椭圆形;叶通常狭披针形,下面密布细小的红褐色腺点。
133
花多数,排成伸长的总状花序;苞片钻形,稀叶状;花冠白色或淡红色。
134
133
花冠阔钟形或裂片开展而合生部分很短,如为狭钟形,则叶线形或边缘及顶端有粗腺条(组6. 长蕊组 Sect. Palladia)
134
花冠狭钟形,长8-10毫米,合生部分约为全长的1/2,裂片长圆形;雄蕊比花冠短;花柱稍短于花冠,自花蕾中伸出;花药大,长1.5-2毫米;茎叶倒卵形,倒披针形以至近线形(组7. 湿生组 Sect. Candidae)
134
花少数,生于茎端叶腋或密聚成近头状的花序;花冠淡紫红色或淡红色,裂片开展;茎簇生,高3-25厘米(组8. 低矮组 Sect. Pumilae)
135
花冠长5-6毫米;花药内藏或仅顶端稍露出花冠之外。
136
135
花冠长6.5-10毫米或者花丝伸出花冠之外很长。
137
136
花冠比花萼短或近等长,下部合生超过全长的1/3,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宽不超过1.5毫米;裂片间的弯缺圆钝;花序疏花,下方的苞片与叶同形;蒴果长约3.5毫米;果梗向上伸展。
136
花冠比花萼长1/3以上,合生部分达全长的1/2,裂片卵形或菱状椭圆形;花序密花;苞片钻形;蒴果长3-4毫米;果梗下弯。
137
花冠裂片近圆形,基部具爪;花丝伸出花冠外。
138
137
花冠裂片椭圆形或狭长圆形,基部无爪。
140
138
叶下面均匀密布细密的红褐色腺点,干时使整个叶面呈铁锈色;花冠裂片无腺点或中部具2粗腺条。
138
叶下面苍绿色,无腺点或仅隐约可见少数粒状突起。
139
139
花冠淡红色,无腺点。
139
花冠白色,先端有多数褐色腺条。
140
花冠长2.5-4毫米,花丝伸出花冠很长;蒴果直径约3毫米。
141
140
花冠长超过5毫米;蒴果直径达4毫米以上。
142
141
花冠比花萼稍长或近等长,裂片匙状长圆形。
141
花冠比花萼短,裂片宽线形,宽约1毫米。
142
花冠裂片椭圆形或阔倒卵形。
143
142
花冠裂片狭长圆形,宽不超过3毫米;裂片间弯缺狭,成锐角。
147
143
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互生,仅在茎基部偶尔近对生;花药卵状椭圆形。
144
143
叶近线形或线状披针形,稀为披针形,近于无柄,对生或轮生,仅在茎上部和分枝上偶有互生;花冠比花萼长1-2倍;花药小,长椭圆形。
146
144
花冠长8-12毫米,比花萼约长1倍;雄蕊比花冠约短1/3。
144
花冠长6-7 (8) 毫米;雄蕊与花冠近等长或伸出花冠外。
145
145
花萼长5-6毫米,仅稍短于花冠;叶质地薄,通常两面可见黑色腺点。
145
花萼长3.5-4毫米;花冠裂片开展,长于花萼近1倍;叶质地较厚,常对折,除边缘外,腺点不明显或仅见粒状突起。
146
叶3-4枚轮生(分枝上对生);花冠长8-10毫米,裂片阔倒卵形至椭圆形;花梗长5-9毫米。
146
叶交互对生,近直立,带革质;花冠长约6.5毫米,裂片倒卵形;花梗长达1厘米。
147
雄蕊比花冠短;叶披针形,对生或轮生。
147
雄蕊比花冠长或近等长;至少茎上部叶互生。
148
148
叶无柄。
149
148
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具明显的柄。
150
149
叶狭披针形至线形,宽4-10毫米;花冠无腺条。
149
叶倒披针形,宽1.8-2.6厘米;花冠有少数红色腺条。
150
花冠长达1厘米;雄蕊与花冠等长;花柱不自花蕾中伸出。叶背面带灰白色。
150
花冠长5-7毫米。叶背面淡绿色。
151
151
茎粗壮,直立;叶椭圆形至卵圆形;雄蕊与花冠近等长。
151
茎较柔弱,近直立或上升;叶卵圆形至披针形,干时近膜质;雄蕊伸出花冠1-2毫米。
152
茎单条或数条簇生,至少中央主茎直立,分枝不伸长成鞭状;总状花序幼时阔圆锥形,花极密,后渐伸长;花柱长约5毫米,与雄蕊等长。
152
茎簇生,柔弱,多少匍匐,通常多分枝;枝纤细,伸长成鞭状;总状花序狭,花稀疏或极稀疏;花柱长7毫米,比雄蕊长。
153
花生于茎端叶腋;花冠长6-7毫米,比花梗短。
153
花在茎端组成亚头状花序;花冠长4-5毫米,比花梗长。
《中国植物志》第59(1)卷(1989)
0http://blooge.cn/flora/10143.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