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凤尾蕨(原变种) Pteris fauriei var. fauriei (Pterid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9-6-30 4:16 ė219次浏览
46a.傅氏凤尾蕨(原变种)图版20:3-5
名称文献:Pteris fauriei Hieron. var. fauriei
形态特征:植株高50-90厘米。根状茎短,斜升,粗约1厘米,先端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深褐色,边缘棕色。叶簇生;柄长30-50厘米,下部粗2-4毫米,暗褐色并被鳞片,向上与叶轴均为禾秆色,光滑,上面有狭纵沟;叶片卵形至卵状三角形,长25-45厘米,宽17-24(30)厘米,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侧生羽片3-6(9)对,下部的对生,相距4-8厘米,斜展,偶或略斜向上,基部一对无柄或有短柄,向上的无柄,镰刀状披针形,长13-23厘米,宽3-4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具2-3(4.5)厘米长的线状尖尾,基部渐狭,阔楔形,篦齿状深羽裂达到羽轴两侧的狭翅,顶生羽片的形状、大小及分裂度与中部的侧生羽片相似,但较宽,且有2-4厘米长的柄,最下一对羽片的基部下侧有1片篦齿状深羽裂的小羽片,形状和上侧的羽片相同而略短;裂片20-30对,互生或对生,毗连或间隔宽约1毫米(通常能育裂片的间隔略较宽,达2毫米),斜展,镰刀状阔披针形,中部的长1.5-2.2厘米,宽4-6毫米,通常下侧的裂片比上侧的略长,基部一对或下部数对缩短,顶部略狭,先端钝,基部略扩大,全缘。羽轴下面隆起,禾秆色,光滑,上面有狭纵沟两旁有针状扁刺,裂片的主脉上面有少数小刺。侧脉两面均明显,斜展,自基部以上二叉,裂片基部下侧一脉出自羽轴,上侧一脉出自主脉基部,基部相对的两脉斜向上到达缺刻上面的边缘。叶干后纸质,浅绿色至暗绿色,无毛(幼时偶为近无毛)。孢子囊群线形,沿裂片边缘延伸,仅裂片先端不育;囊群盖线形,灰棕色,膜质,全缘,宿存。
产地分布:产台湾、浙江(天台山、南汇)、福建(崇安、邵武)、江西(会昌、大余、寻乌、安远、崇义、宁都)、湖南南部(宜章)、广东(广州、高要、英德、蕉岭、大埔)、广西(都安)、云南东南部(河口)。生林下沟旁的酸性土壤上,海拔50-800米。越南北部及日本(伊豆诸岛、纪伊半岛、四国、九州、琉球群岛)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南部。
图版20:3-5
《中国植物志》第3(1)卷(1990)
0http://blooge.cn/flora/11643.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