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蒿属 Pedicularis Linn. (Scrophulari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8-9-8 9:48
ė387次浏览
53. 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inn.
名称文献:Linn., Sp. Pl. edit. I (1753), 607.
形态特征:多年生(少数只结一次果)或一年生的草本,常为半寄生或半腐生,但也有能营完全独立生活的,有许多种类干时变黑。根在多年生种类中常为肉质,粗壮而分枝,或数目较多,细而圆筒形或中部略略膨大或完全为纺锤形,在有些群中具有极粗壮而肉质的根茎,常有分枝,在顶部直接连在一条鞭状的、有时生有细小鳞片的较细根茎,或在顶端分为数枝,每一枝发生一条鞭状根茎,此根茎的顶端再连接在粗壮的根颈上,在此根颈的周围,发出一球稠密的须状细根,在一年生的种类中则根多少木质化而细。茎常中空,有的不分枝,有的在基部分枝或上部分枝,其中尤以上部分枝的特征,固定只在某数群中发生;枝有互生、对生与轮生之别,但在互生群中,常有强烈的对生倾向而形成假对生或假轮生。叶也有互生、对生与轮生之别,大小、边缘的情况都有极大的不同,在某一群中,在芽中有拳卷的现象;花序总状或穗状,有时花极少数,或花序短缩而为头状,在某些群中离心开放或多少有离心现象,但大多数均为向心;苞片如叶,作种种羽状开裂,或偶有掌状开裂,而基部膨大全缘者亦不少。萼管状或多少坛状,不裂或在前面(也即是远轴的一面)开裂,开裂的深浅程度也很不一致,齿5枚,在初级种类中多一般大小,在较进化的种类中常多少退化或减少数目,一般后方(也即是近轴的)一枚先行退化而变小,在其他四枚有齿的情形中它可能变为全缘,在进一步的情形中,萼齿多退化为三枚,其退化的二枚常为前侧方的二枚,而后方一枚则退化为极小,在最高的类型中则后方一枚又完全退化而只剩下二枚,也有时每一边的前侧方一枚与后侧方一枚结合成一大齿,而端有缺或无缺,齿的边缘作种种开裂,或三角形而全缘,管部有时有网脉;花冠二唇状,在高级的种类中管部变成极长,超过于萼多倍,在初级种类中很短,伸直、或在近基部处、或在近端处向前膝屈,有时向端多少膨大,瓣片5枚,其远轴的三枚结合为下唇,下唇开裂深浅变化极多,有时不但深裂而裂片有柄,而且整个下唇也可能有柄,在中裂的基部后面,可能有两条凸起的褶襞通向喉部(也有某些著者称之为齿),中裂之端有时作兜状,整个下唇的开展情形也很多,有的依伏于上唇,有的以锐角或钝角、甚至以直角开展,花冠的近轴两枚瓣片结合为上唇或盔瓣,盔的变化极多,其端可以全缘、可在下缘每面各生一清晰之齿,或除 一对大齿外另有附加的小齿,在较高级种类中则盔端伸长为喙,喙也有种种形状,有短而直,有卷曲成一半环或在其自身的轴上扭旋的,也有因盔的含有雄蕊的部分的突然扭折而转向成为顶向下而喙向上的;雄蕊4枚,二强,花丝两对均无毛或其中一对有毛或两对均有毛而一对较密,药包藏于盔中,两两相对,药室分离,相等而并行,基部有时有刺尖;花柱细长,端亚头状,胚珠四至多数,横生。蒴果多少卵圆形,两室相等或不等而歪斜,不扁或多少左右压扁,常具喙,室背开裂,爿中部生胎座,其下部着生种子;种子卵形或长圆形,直或常多少肾脏形弓曲,很少为球形,有网状或蜂窝状孔纹,或有多数条纹。?本属的模式种为 Pedicularis sylvatica Linn.
产地分布:本属的含500种以上,产北半球,极少数超越赤道,多数种类生于寒带及高山上。本属约三分之二的种类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部。
功能用途:关于经济用途,除少数种类供药用外,其余尚未知其用途,但有多数种类具有粗而肉质的根茎,且干时变黑,可能有特殊用途,尚待化验。本属因种类繁多,而所占的生境有极大区别,故在林业中对于林型分类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检索表
1
叶互生,或至少上部者互生(但系 1, 30, 31, 33, 34, 36, 37, 45, 67, 102 常在某些种类的有些个体中有假对生甚至全部对生的现象,故如在142以后找不到,可再在本项下试找)。
2
1
叶对生或轮生(仅极偶然在系26,84,86,87中,上叶有互生现象)。
72
2
花冠前端不狭缩成喙,或偶有极小的凸尖,但不成为喙,或即有短喙,其喙的下角至少仍有主齿1对。
3
2
花冠前端狭缩成喙,喙长短多变,从短而直至伸长为象鼻状或S形弯曲。
22
3
花冠属于无齿型,盔尖圆钝无齿。
4
3
花冠属于有齿型,盔尖不伸长为喙,或虽略伸长作喙状,但必定具有两个明显之齿,有时更有附加之小齿数枚。
13
4
花冠之管在近端处膝屈,下唇平展;蒴果两室不相等,其凸尖常弯向一侧。
5
4
花冠之管不弯曲,郎或偶有弯曲,亦在靠近基部处;下唇依伏于上唇之下,不很张开或以锐角开展,开花顺序次无离心现象;蒴果之室多相等,其凸尖伸直。
7
5
花成穗状花序或少数以长梗生于基部;体直立。
6
7
植物有明显直立之茎;花多成顶生花序。
8
8
叶非多回细裂;盔端多圆钝或钝而另具凸尖。
9
9
花冠喉部不很扩大,下唇无柄。
10
10
茎叶常发达;体干时变黑或否。
11
11
盔的下缘无须毛;体较低矮,高不超过40厘米;不分枝;叶卵状长圆形,羽状浅裂至中脉的1/4。
12
13
盔端只有一双大齿而无小齿,或在个别花中偶然出现小齿。
14
14
下唇开展,或至少不依附于上唇,花冠之管如果弯曲,常在近端处,在花管不弯曲的情况下,则常在盔接近管的地方弯曲,因此花常前俯。
15
14
的下唇常依伏于上唇,或最多以锐角微微开展(在沼生系的 P. sylvatica 中,下唇常开展,惟不产我国);花冠之管一般不膝屈;盔亦不弓曲。
19
15
叶互生;茎挺直。
16
16
植物体较低,很少超过15厘米者。
17
16
植物体较高或甚高,常在15厘米以上(至少在我国的种类中)。
18
19
植物决无分枝。
20
20
基生叶较小,长不超过12厘米,裂片较多。
21
22
花冠属于有喙型,盔部伸长为喙,但花管不很变长,其长度不超过萼的两倍(在拟鼻花系中,花已为长管型,然而因为它的萼很长,所以也最多不过两倍,而被放在本条之内)。
23
22
花冠属于长管型,其管伸长,至少为萼的两倍(拟鼻花系花管很长,然多不超过萼的两倍,故放在42后面)。
62
23
花盔下缘无长须毛。
24
23
花盔下缘有长须毛(在甲拉系中有一种下缘无须,但其下唇裂片前端平钝微凹,近于方形,可以区别)。
50
24
花序及果序显作离心,在果序中上面的果熟得较好。
25
24
花序及果序显作向心,即花自基部向上开放,或最多花序为不明显的离心,所有的花多同时开放。
27
25
喙短于下唇,或稍稍较长。
26
27
茎直立,或多少弯曲而上升,或短缩而不显著,而花生于自基部发出的直立的花梗或总梗上,但决不细弱而铺散于地面。
28
27
茎细弱延长,常铺散地面;花不成穗状或总状花序,多单生叶腋,少有成束而生者,或极其少数。
47
28
花序在开花时长而密,除下部可能稍呈间歇外,连续而无间断。
29
28
花序一般含有少花,常作亚头状而短,如多少伸长时则上部之花仍多少头状,而下部之花则稀疏远距,且常在上部之花开放时已变为果实。
30
30
植物地上部分极低,不超过10厘米,无显明的主茎,或茎花葶状而少叶。
31
30
植物地上部分较高,超过10厘米以上。
34
31
基部无宿存的去年枯叶;叶很少,裂片较少较宽。
32
32
下唇较小很多;盔较狭细,喙端决不二裂,亦不向下后方钩曲。
33
34
花多少成为花序;花梗短,如相当伸和长而柔软弯曲时,也决不超过3厘米,而且盔必然在含有雄蕊部分之下强烈扭向一方。
35
35
花多少成头状花序。
36
35
花多少成总状花序。
41
36
花较小,连管长不达25毫米,如偶然长达30毫米,则下唇较不丰满,且多少展开而不包裹盔部。
37
37
叶较小甚多,外形为多少长圆形或披针形。
38
38
植物不分枝或仅在基部分枝。
39
39
花一般较小,喙亦较短。
40
41
盔不在基部向一侧强烈扭折。
42
42
叶较狭,长圆形至线形,如果开裂则裂片较多。
43
43
无成丛基生叶,植物多少术质化而少汁,常多分枝,苞片不具柄。
44
44
叶多仅具重锯齿,或竟为全缘。
45
44
叶羽状深裂至全裂。
46
47
花不成束,单生叶腋而不簇集茎基,或极少数。
48
48
花较多而生于长茎叶腋中;盔的直立部分前缘无齿。
49
50
盔多在含有雄蕊的部分作特殊的膨大,故全盔有如舟形,其喙很短(在8.缘毛系中有数种盔部不显作舟形,但其下唇裂片无柄,盔上亦无毛,可与其近似的11.毛颏系区别)。
51
50
盔不在含有雄蕊的部分作特殊的膨大,故全盔亦不作舟形,其喙较长。
54
51
叶非线形,较宽而短。
52
52
叶有重锯齿至深裂,裂片宽短。
53
54
盔部之喙不很伸长,因此与下唇约略等长。
55
54
盔部之喙伸长,因此长于下唇很多。
58
55
叶多茎生,羽状深裂至具有重齿,决不羽状全裂;喙端无丛毛。
56
56
下唇之裂片无柄;盔部渐细成喙。
57
58
至少中部以上的叶为线形而极长。
59
58
叶非狭而形。
60
60
叶较小,披针状长圆形,宽不过3.5厘米,羽状全裂,裂片多少披针状线形而狭。
61
62
植物体直立,有时几无茎,其花葶或总花梗必然直立;如有茎软弱而铺散地面的情况,则其萼齿必然退化成2枚或3枚,决不5枚齐全。
63
62
植物体多软弱,茎多而袖长,常铺散地面;萼齿5枚,除35.藓生系中的膜质马先蒿有退化成2-4枚以外,多不退化为较少的数目,仅后方1枚偶尔较小,均多少叶状而在三角形基部以上有一段狭细似柄。
70
63
植物低矮,不超过10厘米;花至少多少红紫色。
64
63
植株一般较高,超过10厘米,如低矮则其花多为黄色,即或花为红紫色,也决无1.5厘米以上的长梗。
68
64
盔不在基部向一方扭折;花柄较短。
65
65
花管直径上下相等,不在近端处膨大。
66
66
花较大,下唇宽度常在2厘米以上;花管除美丽马先蒿 (P. bella) 外,径多在1毫米以上。
67
68
花序多较长,花离心开放;花管一般较细,在少数种类中较粗,但其盔的下缘无齿。
69
70
植物草质而弱;叶的裂片宽,卵形至长圆形,决不细而线形,盔的额部不高凸,多渐细成喙。
71
72
叶全部对生(或至少在同一系中有完全对生叶的种类者归入此处,凡以3枚以上轮生的种类为主,而仅偶然杂有对生叶者均归入184后)。
73
72
叶3枚以上轮生,然在系40,74,78,82,90 中偶有对生者混杂。
93
73
花盔前端不伸长为喙。
74
73
花盔前端伸长为喙。
81
74
花盔属于无齿型。
75
74
花冠属于有齿型。
77
75
叶多少卵形而宽,羽状深裂至全裂。
76
77
叶几全为基生,具极长之柄,茎生者无或仅1对;花较大,成密头状穗状花序或仅2-3 枚。
78
77
茎叶较多,基生叶不甚显著;花不为密头状花序,也不止2-3枚。
79
79
花冠盔部很短,仅下唇的半长,端仅具齿1对。
80
81
花冠之管不伸长,其长最多不超过萼的两倍。
82
81
花冠之管多少伸长,其长度显著超过萼的两倍。
90
82
茎直立,如多少铺散,则必然稠密成丛,且决不节节生根。
83
83
喙短而伸直,决不很长而作S形或蚯蚓状弯曲;叶决非狭而几为全缘或仅具线重锯齿,多较宽而作种种开裂。
84
84
喙多少较长,至少与含有雄蕊部分等长;花冠一色。
85
85
叶互生,但常全部假对生;花亦常假对生,常有相当长或极长的花梗。
86
85
叶为真正的对生;花无长花梗。
87
87
茎上部决不分枝;茎叶无长柄;花序短,苞片开裂;萼小而无网纹,其齿具锯齿。
88
88
喙端无啮痕状细齿,下缘也没有耳或齿。
89
90
茎铺散地面或如直立则相当低矮,高不超过10厘米。
91
91
茎多少伸长而软弱,铺散地面。
92
93
花冠之盔前端不伸长为喙,亦不多少作舟形(在矽镁系 Simae 中,盔前端稍有凸尖,惟不作为喙)。
94
93
花冠之盔前端伸长为喙,如喙很短小而不很显著时,则必多少膨大为舟形。
108
94
花冠属于无齿型(在种155,小唇马先蒿中,有时盔端下缘无?角或齿,但因大部情形中有之,故放在203下,这一种盔甚长于下唇,并由管端强烈折向上方,容易辨别)。
95
94
花冠属于有齿型,在盔端下缘有明显的齿一对,或有作为双齿型的初级型式的?角状方转角 (在种154,小唇马先蒿中,有时无?角及齿) 。
103
95
各轮叶子的叶柄与苞片的基部都不结合为杯状或斗状体;下唇多少平展。
96
96
花管在中部或更常靠近顶端处向前膝屈,使花前俯,或花管伸直而不弓曲,而由盔部弯曲而使花前俯。
97
96
花管在中部以下、更多靠近基部处而在萼中膝屈,使花前俯。
102
97
花管膝屈,多少较萼为长而伸出。
98
98
萼与花序无毛或其毛非绵状而厚。
99
99
花管在中部向前多少膝屈。
100
99
花管显著地在近端处膝屈。
101
103
各轮中的叶柄或至少苞片基部互相结合为杯状或斗状体;花冠下唇以锐角开展(下部叶子偶有对生者)。
104
104
各轮中的叶柄与苞片决不互相结合。
105
105
花冠之管不在萼内作强烈的弯曲,盔亦不再向上转折。
106
106
萼齿5枚齐全,虽略有大小然决不退化为两枚;萼管前方不裂。
107
108
花冠属于有喙型,仅盔部伸长为喙而管部不伸长或不很伸长,很少达到萼的两倍,决不超过3倍。
109
109
各轮中的叶柄或至少苞片的基部互相结合成为杯状或斗状体。
110
109
各轮中叶柄与苞片决不结合。
111
111
花较大,长在1厘米以上。
112
112
盔端仅具短喙,喙显然短于含有雄蕊的部分,或最多约略相等,决不长过很多。
113
112
盔部之喙较长,长于含有雄蕊的部分。
117
113
茎无枝,或有枝而非软而弯曲,多直立而坚挺。
114
114
花冠之管不在萼管内膝屈。
115
115
花冠之管不在萼管喉部膝屈,而在萼齿以上或近端处弯曲,或根本不弯曲。
116
117
喙伸直或仅稍稍作简单的镰状弓曲,其端必多少指向前方(正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决不因过长而卷曲扭转,以致完全改变指向。
118
117
喙很长,作各种不同的卷曲或扭折。
122
118
植物上部决不分枝。
119
118
植物上部多分枝。
121
119
花管不弯曲。
120
122
花冠之管不在近端处以直角向前转折。
123
123
花冠一色而为紫红或黄色,或管与下唇黄色而盔紫色;喙的形式不如上述。
124
《中国植物志》第68卷(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