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蕨属 Pteris L. (Pterid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8-2-27 9:00 ė244次浏览
1. 凤尾蕨属――Pteris L.
名称文献:L. Sp. Pl. 2:1073. 1753; Cop. Gen. Fil. 60. 1947; Holttum, Fl. Mal. 2. Ferns Mal. 2. Ferns Mal. 393. 1954.
形态特征:陆生。根状茎直立或斜升(偶有短而横卧),有复式管状或网状中柱, 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或线形, 棕色或褐色, 膜质, 坚厚, 向边缘略变薄, 往往有疏睫毛, 以宽的基部着生。叶簇生;叶柄面有纵沟, 自基部向上有V字形维管束1条;叶片一回羽状或为篦齿状的二至三回羽裂, 或时三叉分枝, 基羽片(有时下部几对)的下侧常分叉, 各叉与羽片同形但较小,从不细裂,或很少为单叶或掌状分裂而顶生羽片常与侧生羽片同形。羽轴或主脉上面有深纵沟,沟两旁有狭边,偶呈啮蚀状,常有针状刺或无刺。叶脉分离,单一或二叉,或罕有沿羽轴(有时沿裂片主脉)两侧联结成1列狭长的网眼,不具内藏小脉,小脉先端不达叶边,通常膨大为棒状水囊;少数种(如 P. multifida Poir.,P. cadieri Christ,P. grevilleana Wall. 等)的叶片表皮层下具有脉状异型细胞(venuloid idioblasts)。叶干后草质或纸质,有时近革质,光滑或少有被毛。抱子囊群线形,沿叶缘连续延伸,通常仅裂片先端及缺刻不育,着生于叶缘内的联结小脉上,有隔丝(由1列细胞组成):囊群盖为反卷的膜质叶缘形成;环带有16-34个增厚细胞;孢子四面型(但凤尾蕨组的一些种的孢子偶1条裂缝的两面型),灰色或几为黑色,表面通常粗糙或有疣状突起。染色体 x=29。
产地分布:约有300种,产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及南非洲,北至日本及北美洲。我国现知有66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少数种类向北到达东及秦岭南坡。
检索表
1
叶脉分离。
2
1
叶脉在小羽轴两侧多少网结。叶一型,分裂度和裂片形状同上一组,但往往从叶柄顶端分成三大枝(侧生的两枝通常再一次分成二叉);裂片不具软骨质狭边;叶脉沿羽轴(有时也沿裂片主脉)两侧形成1行(或多行)狭长的网眼,羽轴上面沿沟边也有刺(种58-66)。
2
叶通常为二型或近二型,三出、指状分裂或一回羽状,罕为单叶;羽片通常为长线形或披针形,渐尖头,有软骨质狭边,不分裂或往往基部一对(有时下部数对)的基部下侧分叉,但从不为蓖齿状羽裂,不育羽片或不育叶边缘常有锐尖锯齿,少有全缘,沿羽轴或主脉上面沟边不具刺,也不呈啮蚀状(种1-27)。
2
叶为一型,二回羽状深裂(基部往往三回羽裂);羽片披针形,有规则地蓖齿状羽裂几达羽轴,基部一对羽片的基部下侧在往有1-3(4)条篦齿状羽裂的、较短的小羽片;裂片披针形或多少为长圆状镰刀形,通常为圆钝头或急尖头,在往不具软骨质狭边,全缘或罕有锯齿;羽轴上面沿沟边两侧有就(裂片主脉上面也往往多少有刺)或呈啮蚀状(种28-57)。
3
叶柄顶端不分叉(种28-56)。
3
叶柄顶端为三叉分枝(种57)
4
叶柄顶端不分叉,基部一对羽片的基部下侧照例有1条或几条篦齿状羽裂的、较短的小羽片(种58-60)。
4
叶柄顶端三叉分枝,两个侧枝又经常分成二叉,基部一对羽片的基部下侧不具篦齿状羽裂的、较短的小羽片(种61-66)。
《中国植物志》第3(1)卷(1990)
0http://blooge.cn/flora/1534.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