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豆兰属 Bulbophyllum Thou. (Orchid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3-5-21 17:40 ė491次浏览
124. 石豆兰属 Bulbophyllum Thou.
名称文献:Thou., Hist. Orch. Tabl. Esp.: 3. 1822; Lindl. Gen. Sp. Orch. Pl.: 45, 47. 1830; Benth. et Hook. f., Gen. Pl. 3: 501. 1883; Schltr. in Fedde Repert. Sp. Nov. Beih. 4: 247. 1919, p. p. ――Cirrhopetalum Lindl. in Bot. Gen. Sub. t. 832. 1824.
形态特征:附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鳞茎。假鳞茎紧靠,聚生或疏离,形状、大小变化甚大,具1个节间。叶通常1枚,少有2-3枚,顶生于假鳞茎,无假鳞茎的直接从根状茎上发出;叶片肉质或革质,先端稍凹或锐尖、圆钝,基部无柄或具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从根状茎的节上抽出,比叶长或短,具单花或多朵至许多花组成为总状或近伞状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侧萼片远比中萼片长,全缘或边缘具齿、毛或其他附属物;侧萼片离生或下侧边缘彼此粘合,或由于其基部扭转而使上下侧边缘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贴生于蕊柱足两侧而形成囊状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缘或边缘具齿、毛等附属物;唇瓣肉质,比花瓣小,向外下弯,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或不动的关节;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扩展,向上伸延为形状多样的蕊柱齿;花药俯倾,2室或由于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团蜡质,4个成2对,无附属物。
产地分布:约1000种,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洋洲也有。我国有98种和3变种,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检索表
1
假鳞茎(除双叶卷瓣兰组 Sect. Tripudianthes 的种类外)顶生1枚叶,或假鳞茎由于发育不好至完全消失而叶直接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
2
1
假鳞茎顶生2枚叶,中萼片与侧萼片近等长(双叶石豆兰组 Sect. Pleiophyllus)。
2
假鳞茎发育得很好。
3
2
假鳞茎退化或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完全消失。
86
3
植物体(除直立卷瓣兰 Bulbophyllum unciniferum Seidenf. 外)具匍匐根状茎,根出自生有假鳞茎和同时出自不生假鳞茎的根状茎的节上。
4
3
植物体具悬垂的根状茎,根仅出自根状茎的基部,或根状茎斜立而扭曲状伸长,其节上长出的根缠绕着根状茎本身顺沿而下。
85
4
花序轴不伸长。
5
4
花序轴伸长,由少数至多数疏生或密生的花组成的总状花序(长序组 Sect. Racemosae)。
5
花葶具单花或很少为2-3朵花组成的总状花序,花序轴虽短,但花不呈伞状,萼片彼此离生。
6
5
伞形花序或短的总状花序由于花序轴缩短而呈伞形,具少数至许多花,罕见单花的(此情况仅见于单叶卷瓣兰组的 Bulbophyllum omerandrum Hayata);萼片离生或侧萼片由于基部扭转而两侧萼片的上下侧边缘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
19
6
植物体通常大或较大;花葶常具单花,少有2-3朵花的,花序柄稍较粗壮,粗约1毫米;花大或中等大,萼片长1厘米以上(大花组 Sect. Sestochilos)。
6
植物体小;花葶具单花,花序柄细如发状,粗不及0.5毫米;花小,萼片长不及1厘米(最长达7毫米)。
17
7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疏生。
8
7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紧聚或彼此靠近。
10
8
根状茎细,粗不及4毫米;根从生有假鳞茎的节上成束长出;侧萼片斜卵状三角形,中部以上扭曲,先端钝;蕊柱足的分离部分长约5毫米。
8
根状茎粗壮,粗4-5毫米;根出自根状茎的每个节上。
9
9
侧萼片狭镰状披针形,长1.7-2厘米,中部以上不扭曲,先端急尖;蕊柱足无分离部分;药帽长圆锥形,表面密生细乳突。
9
侧萼片斜卵状三角形,长不及1厘米,中部以上扭曲,先端钝;蕊柱足的分离部分长约2毫米。
10
唇瓣从中部强烈向外下弯,先端指向后方,基部具2枚圆锥形的胼胝体;蕊柱足长2厘米以上,其分离部分超过1.5厘米;蕊柱齿不明显,先端平截;药帽半球形。
10
唇瓣稍向外弯,先端不指向后方,无胼胝体;蕊柱足分离部分较短。
11
11
花瓣边缘疏生齿。
12
11
花瓣边缘全缘。
15
12
花瓣近倒卵形,先端稍钝;唇瓣两侧面从基部至中部各具2条生疣状突起的褶片,先端强烈增厚并且密生疣状突起;蕊柱翅在蕊柱中部以下向前伸展呈三角形;蕊柱齿三角形,先端急尖;药帽半球形。
12
花瓣卵形;蕊柱翅在蕊柱中部稍向前伸展呈半圆状三角形;蕊柱齿不明显,先端近截形,药帽塔状或长圆锥形。
13
13
花瓣先端圆钝,唇瓣两侧边缘从基部至先端密生疣状突起。
13
花瓣先端近急尖;唇瓣无疣状突起,上面从基部至中部具1条纵沟或隆起2条尤骨脊。
14
14
花小;花瓣长椭圆形,长不及1厘米,全缘,唇瓣全缘。
14
花较大;花瓣近卵形,长超过1厘米,边缘具稀疏的细齿,唇瓣基部两侧边缘具齿。
15
唇瓣披针形,先端钝;唇盘光滑,无褶片。
15
唇盘上面具2条褶片。
16
16
唇瓣舌状,先端钝,上面密生疣状突起。
16
唇瓣长圆状舌形,先端近锐尖,上面无疣状突起。
17
假鳞茎近扁球形,在根状茎上密生(球茎组 Sect. Monilibulbus)。
17
假鳞茎卵球形,直立或斜立于根状茎上,彼此有明显的距离(小花组 Sect. Micromoranthe)。
18
唇瓣菱形,边缘无毛。
18
唇瓣细圆柱形,在中部以下两侧边缘疏生髯毛。
19
侧萼片约等长于中萼片或长不超过中萼片长的一倍,边缘内卷,基部不扭转,两侧萼片彼此离生(短序组 Sect. Desmosanthes)。
19
侧萼片明显比中萼片长(单叶卷瓣兰组 Sect. Cirrhopetalum 的等萼卷瓣兰 B. violaceolabellum 除外),常超过一倍,两侧萼片的基部扭转而上下侧边缘分别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罕有彼此离生的。
30
20
假鳞茎聚生或在根状茎上彼此靠近而相距不超过1厘米。
21
20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疏生,彼此相距在1厘米以上。
25
21
假鳞茎近聚生;花葶远高出叶外,长3厘米以上。
21
假鳞茎紧密聚生;花葶很短,等于或稍高出假鳞茎之上,长约1厘米。
22
22
侧萼片明显比中萼片长。
23
22
萼片近等长。
24
23
花淡黄色。
23
花红褐色。
24
花苞片比花梗连同子房短,花瓣椭圆形。
24
花苞片比花梗连同子房长,花瓣卵状披针形。
25
花葶与假鳞茎约等高,长不超过3厘米。
26
25
花葶常高出假鳞茎之上,长3厘米以上。
28
26
根状茎粗壮,粗3-4毫米;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具分枝;花序柄粗约1毫米。
26
根状茎纤细,粗1-2毫米,根不分枝;花序柄纤细,粗约0.5毫米。
27
27
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的节上;花葶仅从假鳞茎的基部侧旁发出;唇瓣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
27
根出自生有假鳞茎和同时不生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花葶从假鳞茎基部侧旁和两假鳞茎之间的节上同时发出;唇瓣狭长圆形,长约1.2毫米。
28
花序柄较粗壮,粗1-3毫米,疏生3-4枚鞘;鞘宽筒状,长8-10毫米,宽松地抱于花序柄。
28
花序柄纤细,粗约0.5毫米,疏生3-4枚鞘;鞘狭筒状,长4-6毫米,紧抱于花序柄。
29
29
花较大,萼片长8-10毫米,侧萼片基部的部分(约1/5-2/5)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狭披针形,长4-5毫米,先端长渐尖;蕊柱足长约0.5毫米,其分离部分几不可见。
29
花较小,萼片长7.5-8毫米;侧萼片基部完全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卵状披针形,长3-3.5毫米,先端短急尖;蕊柱足长2毫米,其分离部分长0.8-1毫米。
30
假鳞茎顶生2枚叶;总状花序的花序轴伸长(双叶卷瓣兰组 Sect. Tripudianthes)。
30
假鳞茎顶生1枚叶;单轮伞形花序或总状花序的花序轴缩短,由少数(稀为1-2朵花)至多数花组成的伞状花序(单叶卷瓣兰组 Sect. Cirrhopetalum)。
31
萼片和花瓣淡黄白色,唇瓣上面暗紫黑色,背面淡橘红色。
31
萼片和花瓣白色,唇瓣紫红色。
32
中萼片和花瓣的边缘全缘。
33
32
中萼片和花瓣的边缘具齿、流苏、睫毛或疣肿等附属物,或它们其中之一的边缘全缘。
48
33
中萼片近等长于侧萼片,长不及1厘米。
33
中萼片比侧萼片短得多。
34
34
侧萼片长2.5厘米以上。
35
34
侧萼片长不及2.5厘米。
36
35
中萼片和花瓣的先端截形并且具1条长芒;蕊柱齿长而宽,中部缢缩先端不等侧2裂。
35
中萼片和花瓣的先端渐尖或急尖,无芒;蕊柱齿棒状,稍扭曲,先端近圆形,不裂。
36
花葶通常与假鳞茎约等高或有时高出假鳞茎之上,长1-4厘米。
37
36
花葶(除瘤唇卷瓣兰 Bulbophyllum japonicum 和波密卷瓣兰 B. bomiense 的花葶长约2厘米外)远高出假鳞茎之上,长 (5-) 8厘米以上。
39
37
侧萼片线形,向先端渐狭为长尾状,背面无乳突,两侧萼片彼此离生。
37
侧萼片非线形,先端不为尾状,背面具乳突。
38
38
根状茎直立或斜立,两侧萼片的上下侧边缘分别彼此粘合而形成狭圆锥形或角状,先端近锐尖。
38
根状茎匍匐,两侧萼片的上下侧边缘分别彼此粘合而形成拖鞋状,先端圆钝。
39
唇瓣舌形,边缘和背面被粗长毛,两侧萼片的上侧边缘彼此粘合而形成扁的椭圆形“合萼”。
39
唇瓣无毛。
40
40
唇瓣中部以上收狭为细圆柱形。
41
40
唇瓣中部以上不为圆柱形,先端钝、不增厚。
42
41
唇瓣先端呈拳卷状弯曲,药帽前端全缘。
41
唇瓣先端不为拳卷状,药帽前端边缘梳状。
42
两侧萼片除基部的下侧边缘粘合外其余分离的。
43
42
两侧萼片在基部以上的上下侧边缘彼此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
45
43
花瓣先端圆钝,无短尖或细尖。
43
花瓣先端具细尖或短尖。
44
44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远离,相距约6厘米。
44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靠近,相距约1厘米。
45
假鳞茎聚生;中萼片和花瓣的先端急尖。
45
假鳞茎通常彼此相距1-3厘米,偶尔近聚生,中萼片先端截形具凹头,花瓣先端圆钝。
46
46
假鳞茎球形;叶椭圆状长圆形,长约1厘米。
46
假鳞茎卵状圆锥形或狭卵球形;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6-8厘米。
47
47
花小,侧萼片长约7毫米,背面密生疣状凸起。
47
花较大,侧萼片长1厘米以上,背面无疣状凸起或有时疏生乳突。
48
中萼片和花瓣,其中之一的边缘全缘。
49
48
中萼片和花瓣的边缘均具齿、流苏、睫毛或疣肿等附属物。
53
49
花瓣边缘全缘,中萼片边缘具白色肥厚的缘毛。
49
花瓣边缘具齿,中萼片边缘全缘或近先端处多少不整齐。
50
50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疏生或彼此有明显的距离,叶具长2-4厘米的柄。
51
50
假鳞茎聚生或近聚生,叶无柄或柄长不及1.5厘米。
52
51
叶宽大,椭圆形;中萼片近圆形,先端具长而弯曲的刚毛,刚毛先端棒状;蕊柱齿大而宽扁,镰刀状,长约5毫米,先端具短尖。
51
叶狭长,长圆形;中萼片卵圆形,先端无刚毛;蕊柱齿短钻状,长不及1.5毫米。
52
叶先端钝;花葶长13-14厘米,花黄褐色带紫红斑点。
52
叶先端锐尖;花葶长4-11厘米,花黄绿色带棕红色条纹。
53
花大,侧萼片长15-19厘米,先端急尖为长尾状。
53
花小至中等大,侧萼片长不及6毫米。
54
54
中萼片和花瓣边缘具腺毛或粒状附属物。
55
54
中萼片和花瓣边缘具睫状缘毛、齿或流苏。
56
55
侧萼片长不及1厘米,先端急尖。
55
侧萼片长1.9-2.5厘米,先端长渐尖为尾状。
56
花葶与假鳞茎约等长。
57
56
花葶远高出假鳞茎之上。
58
57
花葶长2-4厘米。
57
花葶长约4毫米。
58
花小,侧萼片长不及1.5厘米。
59
58
花较大,侧萼片长1.5-3.5厘米或更长。
60
59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疏生,叶先端钝或圆形。
59
假鳞茎聚生,叶先端锐尖。
60
侧萼片长2-3厘米或更长,向先端渐狭为尾状。
60
侧萼片先端不为尾状。
61
61
蕊柱齿为偏鼓的披针形,长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扭转而水平伸展,药帽前缘先端梳状。
61
蕊柱齿齿状、丝状或钻状突起,长不及1.5毫米。
62
62
侧萼片的两侧边缘内卷呈狭筒状,或两侧萼片的上下侧边缘分别彼此粘合或靠合。
63
62
侧萼片的边缘不内卷,两侧萼片彼此离生或上下侧边缘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
66
63
花葶比叶短,或与叶约等长,中萼片边缘具不整齐的齿或微啮蚀状;药帽前端边缘全缘。
63
花葶远比叶长,中萼片边缘具长毛。
64
64
侧萼片长3.4厘米;药帽前端边缘撕裂状。
64
侧萼片长不及3厘米。
65
65
萼片和花瓣紫红色不带任何斑点和斑块。
65
萼片和花瓣淡黄色密布紫红色斑点和条纹以及斑块。
66
两侧萼片彼此离生。
67
66
两侧萼片的上下侧边缘彼此分别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
68
67
花序具1-3朵花,药帽前端边缘具流苏。
67
花序具多数花,药帽前端边缘无流苏。
68
两侧萼片的边缘彼此粘合或靠合而形成椭圆状扁平的“合萼”。
69
68
两侧萼片的边缘彼此粘合而形成的“合萼”不为椭圆形。
72
69
蕊柱齿极短,几不可见;药帽前端边缘全缘。
70
69
蕊柱齿明显,长约1毫米。
71
70
花黄色,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扩展呈半圆形。
70
花紫红色,蕊柱翅在蕊柱基部扩展呈三角形。
71
中萼片和花瓣边缘具睫状缘毛,药帽前端边缘全缘。
71
中萼片和花瓣边缘疏生不整齐的齿,药帽前端边缘篦齿状。
72
侧萼片线形,长2-3厘米,上下近等宽,药帽前端边缘具许多齿状突起。
72
侧萼片狭披针形,长约1.5厘米。
73
唇瓣基部两侧各具1枚小裂片。
74
73
唇瓣基部两侧无裂片。
78
74
花序轴上的花由于花梗基部扭转而使花偏向一侧;花全体密被紫黑色毛。
74
花序轴上的花不偏向一侧,花无毛。
75
75
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苞片狭长圆状披针形,约等长于花。
75
总状花序麦穗状圆柱形,具许多覆瓦状排列的花,花苞片宽卵状披针形。
76
76
花浅黄白色,花苞片远比花长,花瓣先端锐尖。
76
花黄色或黄褐色带紫红色斑点或条纹,花苞片与花约等长或稍长;花瓣先端收狭为尾状。
77
77
唇瓣基部的小裂片近方形,先端截形并且稍具小齿;蕊柱齿三角形,先端锐尖。
77
唇瓣基部的小裂片狭镰刀状,先端稍尖并且具2-3个不等长的齿,蕊柱齿钻状。
78
假鳞茎聚生。
79
78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疏生。
80
79
花较大,萼片长约15毫米;花瓣宽椭圆形,先端圆钝,边缘具睫毛;唇瓣先端钝,边缘具腺状睫毛。
79
花较小,萼片长约10毫米;花瓣近椭圆形,先端具短尖,边缘具齿;唇瓣先端近渐尖,全缘。
80
花时叶已经凋落,叶先端近锐尖。
80
花叶同期。
81
81
假鳞茎长圆柱形,叶先端锐尖;花葶短于或约等长于假鳞茎,总状花序密生数朵花,两侧萼片在下侧边缘彼此粘合。
81
假鳞茎近卵球形或梨形,叶先端钝或钝而稍凹,总状花序疏生少数至多数花,萼片离生。
82
82
叶椭圆形,宽2.7-4厘米,基部骤然收狭为柄;叶柄纤细,长约为叶片长的1/3-2/5。
82
叶长圆形,通常宽不及1厘米,决不超过2.5厘米,基部稍收狭为短柄,叶柄长不超过叶片长的1/7-1/5。
83
83
花瓣全缘,近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83
花瓣边缘具毛或锯齿。
84
84
花瓣线形,边缘具锯齿,侧萼片基部向蕊柱足下延。
84
花瓣匙形,中部以上边缘密生长绵毛。
85
花单生于假鳞茎基部的鞘内,花瓣分裂为飘带状(飘带组 Sect. Epicrianthes)。
85
总状花序具多数花,花瓣不裂(隐序组 Sect.Polyblepharon)。
86
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疏生少数至多数花,少有单花的(无假鳞茎组 Sect. Aphanobulbon)。
86
总状花序密生许多花。
92
87
根状茎粗壮,粗约5毫米;叶大,长约20厘米,具长柄;总状花序具多数花。
87
根状茎纤细,粗不及4毫米;叶小,长8-35毫米,近无柄;总状花序具多数花。
88
88
根状茎直立,很短,几不可见;叶具3-4枚,近基生。
88
根状茎匍匐状伸长,叶单生于根状茎上。
89
89
花单生,萼片和花瓣浅黄色。
89
花序通常具2-3朵花。
90
90
伞形花序具2朵花,花纯黄色;花苞片比花梗连同子房短。
90
总状花序具2-3朵花,萼片和花瓣浅白色或黄白色。
91
91
叶长2-3厘米;花苞片约等长于花梗连同子房;唇瓣椭圆形。
91
叶长5-6毫米;花苞片比花梗连同子房短;唇瓣卵状三角。
92
花序轴缩短;花深紫红色,密生呈圆球状的总状花序(球花组 Sect. Globiceps)。
92
花序轴伸长,花密生呈长圆柱形的总状花序。
93
93
花序基部具1枚无花的佛焰状的苞片;花苞片卵形,比花梗连同子房稍长,先端锐尖,花瓣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或稍钝。
93
花序基部的无花苞片小,不为佛焰状;花苞片披针形,远比花梗连同子房长,向先端渐狭呈芒状,先端向外卷曲;花瓣披针形,先端长渐尖。
94
花先于叶出现。
95
94
花叶同期。
97
95
假鳞茎球状,花葶光滑无毛。
95
假鳞茎卵形或卵状圆锥形。
96
96
花序轴被短柔毛,花瓣倒卵形。
96
花序轴无毛,花瓣卵状披针形。
97
叶长圆形,先端急尖;花葶不高出叶外,花不偏向一侧。
97
叶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先端圆钝;花葶远高出叶外;花通常偏向一侧。
《中国植物志》第19卷(1999)
0http://blooge.cn/flora/17753.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