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毛蕨属 Ctenitis (C. Chr.) C. Chr. (Aspidi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5-7-26 13:39 ė179次浏览
1. 肋毛蕨属 Ctenitis ( C. Chr.) C. Chr.
名称文献:C. Chr. in Lecomte, Not. Syst. 7: 86. Oct. 1938; C. Chr. et Chi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Ser. 8: 275. Nov. 1938;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and Gen. of China 441. 1991. ――Dryopteris subgen. Ctenitis C. Chr. Biol. Arb. til. Eug. Warming 77. 1911 et Ind. Fil. Suppl. 3: 7. 1934.
形态特征:耐阴的中型土生植物。根状茎短粗,直立或斜升,有网状中柱,与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大,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棕色至褐棕色,全缘,膜质。叶簇生;叶柄基部以上和叶轴及羽轴下面多少被鳞片,鳞片因种类不同而分两类型:一类为披针形或钻形,筛孔密而狭长,颜色暗晦无光泽,全缘,先端渐尖;另一类为卵形至卵状披针形,粗筛孔状,筛孔大,六角形,有虹色光泽,边缘通常有齿或睫毛,先端纤维状;叶片披针形、椭圆披针形、卵状三角形或近五角形,二至四回羽状,如为三回羽状则除基部一对羽片的一回小羽片为上先出外,各回羽片的小羽片均为下先出;基部一对羽片与其上的羽片同形同大,或缩短,或基部下侧小羽片伸长。叶脉分离,单一或有时分叉,先端不达到叶缘,基部不下延于主脉或末回小羽轴,基部一对小脉出自主脉基部。叶草质或坚纸质,干后常呈棕色至褐棕色,各回小羽轴及主脉上面隆起为圆形 ( 或偶有稍凹陷) ,并密被红棕色或灰白色、多细胞有关节的粗毛。孢子囊群圆形,中等大小,着生于小脉中部或很少近顶部;囊群盖通常细小 (有时缺如),圆形至圆肾形,棕色,质薄,边缘有睫毛,早落或宿存;孢子囊着生于小而稍突起的囊托上,柄细长,由3行细胞组成,环带有14-16个增厚细胞。孢子细小,卵形至椭圆形,不透明,表面有疣状突起或断裂的翅状周壁。染色体x=41。
产地分布:约10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热带美洲的种类最为丰富。我国有35种,主产西南及华南,向北达贵州及四川南部。喜生于石灰性土壤。
产地分布:模式:Ctenitis distans (Brack.) Ching,产于巴西。
检索表
1
叶轴和叶柄基部的鳞片质地厚,无虹色光泽,筛孔狭长,全缘,渐尖头 (拟鳞毛蕨组 Sect. Dryopsis)。
1
叶轴和叶柄基部以上的鳞片质地薄,有虹色光泽,具透明的六角形粗筛孔,边缘通常有齿或睫毛,先端纤维状(肋毛蕨组 Sect. Ctenitis)。
2
羽轴下面的鳞片为泡状,或至少鳞片的基部为泡状 (泡状鳞片系 Ser. Mariformes)。
2
羽轴下面的鳞片平直而不为泡状,或有时无鳞片而密被有关节的毛(平直鳞片系 Ser. Eatonianae) 。
3
叶柄及叶轴下部为栗棕色,有光泽。
4
3
叶柄(基部以上)及叶轴为禾秆色,无光泽。
6
4
叶柄上部及叶轴的鳞片长5-8毫米;羽轴下面的鳞片仅基部为泡状,或有时全为泡状;孢子囊群密集,只生于裂片的顶部;囊群盖大,彼此接近。
4
叶柄上部及叶轴的鳞片长3-4毫米;羽轴下面的鳞片全部为泡状;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部至下部;囊群盖小,彼此疏远。
5
5
叶柄栗棕色,粗5-7毫米;叶脉下面疏被金黄色的腺体;小羽片基部截形,其下侧下延于羽轴。
5
叶柄红棕色,粗3-4毫米;叶脉下面无金黄色的腺体;小羽片基部近圆形,其下侧不下延于羽轴。
6
叶片三回羽裂,薄草质;鳞片二色。
6
叶片二回羽状或近二回羽状,质地较厚;鳞片一色。
7
7
羽轴下面的鳞片全部为泡状。
7
羽轴下面下部的鳞片仅基部为泡状,上部为扁平披针形(羽轴上部的鳞片为泡状)。
8
8
中部羽片长4厘米,宽1厘米;小羽片无锯齿,截头,有狭的透明边缘。
8
中部羽片长约7厘米,宽1.5-2厘米;小羽片边缘有锯齿,圆头,无透明的边缘。
9
9
羽片渐尖头;小羽片顶部有密而细的钝齿。
9
羽片尾状长渐尖;小羽片顶部有少数粗尖锯齿。
10
10
叶片披针形;羽片顶端尾状渐尖,下部几对明显缩短;小羽片基部上侧不呈圆形隆起;囊群盖大而宿存。
10
叶片椭圆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羽片渐尖头,下部几对稍缩短;小羽片基部上侧稍呈圆形隆起;囊群盖小而脱落。
11
叶轴和羽轴下面不被鳞片,仅密被有关节的长粗毛。
11
羽轴下面被平直的鳞片。
12
12
叶为二回羽裂至二回羽状;基部一对羽片与其上的羽片同形,通常多少缩短。
13
12
叶片下部为三回至四回羽裂;基部一对羽片较大,三角形,与其上的羽片不同形,其基部下侧的小羽片通常特大并伸展。
22
13
叶柄短 (长4-14厘米) ;叶片披针形;下部多对羽片逐渐缩短 (基部一对长约2-4厘米) 。
14
13
叶柄长(通常长15厘米以上);叶片椭圆披针形;下部1-2对羽片略缩短(基部一对长4-6厘米)。
19
14
裂片长方形,截头,两侧全缘或近全缘,彼此密接。
15
14
裂片椭圆形,圆头,边缘有波状圆齿,彼此以1-2毫米的间隔分开。
16
15
羽片彼此以2-3毫米的间隔分开,不为复瓦状;裂片有半透明膜质的边缘,全缘;叶脉上面光滑。
15
羽片彼此密接,其下部常为复瓦状;裂片无半透明的膜质边缘,先端有细圆齿,两侧近全缘;叶脉上面有相当多的有关节的淡棕色长毛。
16
基部一对羽片明显向下反折;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
16
基部一对羽片不向下反折;孢子囊群生于小脉近顶部。
17
17
羽轴上面密被长毛;叶片上面也密被同样的毛。
17
羽轴上面疏被短毛;叶片上面近光滑或略有一二短毛。
18
18
叶柄和叶轴粗壮 (粗5毫米) ;羽片宽2厘米或略宽。
18
叶柄和叶轴纤细(粗约2-3毫米);羽片宽约1厘米或稍宽。
19
孢子囊群接近叶边。
20
19
孢子囊群生于主脉与叶边之间或较近主脉。
21
20
植株高80-90厘米;羽片向上弯弓为镰刀形,中部的长10-12厘米;小羽片边缘有波状圆齿。
20
植株高约50厘米;羽片通直不呈镰刀形,中部的长7-8厘米;小羽片边缘有尖齿或近全缘。
21
孢子囊群位于主脉与叶边之间。
21
孢子囊群较近主脉。
22
叶柄(基部以上)及叶轴下面的鳞片为钻形或线状钻形,或为狭披针形,质地坚硬,平直而开展。
23
22
叶柄及叶轴的鳞片为阔披针形至卵形,质地较薄,稍卷曲(偶有叶轴和羽轴无鳞片)。
27
23
植株高20-40厘米;第二对羽片长5-6厘米,并为一回羽状。
24
23
植株高50厘米以上;第二对羽片长10厘米以上,为二回羽状。
25
24
叶片三角形;叶轴下面的鳞片线状钻形,羽轴下面被相当密的同样的鳞片。
24
叶片椭圆披针形;叶轴下面的鳞片钻形,羽轴下面近光滑或略有一二同样的鳞片。
25
植株高50-60厘米;叶片基部为近三回羽状。
25
植株高1.2-1.4米;叶片基部为四回羽裂或近四回羽状。
26
26
叶柄上部及叶轴的鳞片稠密,长6-7毫米;二回小羽片的基部下侧明显下延。
26
叶柄上部及叶轴的鳞片稀疏,长2-3毫米;二回小羽片的基部下侧不下延。
27
叶片为狭卵形,长15-20厘米,基部宽8-12厘米,下部为近三回羽状,下面光滑无腺体;叶轴及羽轴上面的毛淡棕色并较疏。
27
叶片为三角状卵形,长35-45厘米,基部宽25-30厘米,下部为三回羽状,下面疏被白色腺体;叶轴及羽轴上面的毛淡棕色并较密。
28
植株高仅15-20厘米;叶柄纤细,基部粗不及2毫米;叶片基部以上近二回羽状。
29
28
植株高30厘米以上;叶柄较粗壮,基部粗3-5毫米以上;叶片基部以上近三回羽状。
30
29
叶轴及叶柄基部以上的鳞片狭披针形;叶草质;羽片短尖头,裂片钝头。
29
叶轴及叶柄基部以上的鳞片阔披针形;叶近膜质;羽片钝头,裂片圆截头。
30
叶轴及叶柄基部以上的鳞片稀疏,线形,开展,深棕色而稍有虹色光泽。
30
叶轴及叶柄基部以上的鳞片较密,披针形,通常贴生,红棕色,有虹色光泽。
31
31
叶轴、羽轴和小羽轴上面的毛灰白色;孢子囊群靠近末回裂片的主脉。
31
叶轴、羽轴和小羽轴上面的毛红棕色;孢子囊群位于裂片主脉与叶缘的中间或稍近主脉。
32
32
叶片下面被灰白色贴生的短腺毛;囊群盖缺或早落。
33
32
叶片下面光滑无毛;囊群盖宿存。
34
33
叶轴及叶柄基部以上的鳞片阔披针形,质地薄;末回裂片密接,基部下侧不下延;孢子囊群位于裂片主脉与叶缘的中间。
33
叶轴及叶柄基部以上的鳞片狭披针形,质地厚;末回裂片以宽的间隔分开,基部下侧下延;孢子囊群略近主脉。
34
叶轴及羽轴的鳞片狭披针形,深棕色而少光泽;末回裂片钝头,边缘有疏睫毛。
34
叶轴及羽轴的鳞片阔披针形,棕色而有明显的虹色光泽;末回裂片尖头,先端边缘无睫毛。
《中国植物志》第6(1)卷(1999)
0http://blooge.cn/flora/1791.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