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属 Astragalus Linn. (Leguminos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9-7-23 22:00 ė303次浏览
96. 黄耆属 *――Astragalus Linn.
名称文献:Linn. Sp. Pl. 755. 1753; id. Gen. Pl. 335. 1754, incl. Phaca Linn.; Hutch. Gen. Fl. Pl. 1: 410-411. 1964; Polhill in Polhill et Raven, Adv. Legum. Syst. 362. 1981. ――Neodielsia Harms in Bot. Jahrb. 36 (Beibl. 82): 68. 1905.
形态特征:草本,稀为小灌木或半灌木,通常具单毛或丁字毛,稀无毛。茎发达或短缩,稀无茎或不明显。羽状复叶,稀三出复叶或单叶;少数种叶柄和叶轴退化成硬刺;托叶与叶柄离生或贴生,相互离生或合生而与叶对生;小叶全缘,不具小托叶。总状花序或密集呈穗状、头状与伞形花序式,稀花单生,腋生或由根状茎(叶腋)发出;花紫红色、紫色、青紫色、淡黄色或白色;苞片通常小,膜质;小苞片极小或缺,稀大型;花萼管状或钟状,萼筒基部近偏斜,或在花期前后呈肿胀囊状,具5齿,包被或不包被荚果;花瓣近等长或翼瓣和龙骨辨较旗瓣短,下部常渐狭成瓣柄,旗瓣直立,卵形、长圆形或提琴形,翼瓣长圆形,全缘,极稀顶端2裂,瓣片基部具耳,龙骨瓣向内弯,近直立,先端钝,稀尖,一般上部粘合;雄蕊二体,极稀全体花丝由中上部向下合生为单体,均能育,花药同型;子房有或无子房柄,含多数或少数胚珠,花柱丝形,劲直或弯曲,极稀上部内侧有毛,柱头小,顶生,头形,无髯毛,稀具簇毛 1)。荚果形状多样,由线形至球形,一般肿胀,先端喙状,1室,有时因背缝隔膜侵入分为不完全假2室或假2室,有或无果颈(即果熟后的子房柄),开裂或不开裂,果瓣膜质、革质或软骨质;种子通常肾形,无种阜,珠柄丝形。染色体基数通常x=8,11,12。?属模式种:西亚黄耆 A. chistianus Linn.,产西亚和叙利亚。
产地分布:约2000多种,分布于北半球、南美洲及非洲,稀见于北美洲和大洋洲。我国有278种、2亚种和35变种2变型,南北各省区均产,但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区)、亚洲中部和东北等地。?本属全世界共分11亚属,我国有8亚属。其中簇毛亚属 (Subgen. Pogonophace Bunge)主产我国,其余亚属各种均分布在我国及邻近国家。紫云英、糙叶黄耆,背扁黄耆、斜茎黄耆和草木樨状黄耆分布略广,少数为狭域分布。
功能用途:本属植物主要用于牲畜饲料,其次为药用和绿肥。有些种含生物碱或皂苷,有些种为水土保持和治沙的优良草种,还有少数种为有毒植物,也多为富集硒或碲的醉马植物。
检索表
1
茎和叶被单毛。
2
1
茎和叶被丁字毛。
7
2
一年生、稀二年生草本,一次结实;根纤细,多不分歧;头状花序或疏生的总状花序。
2
多年生草本,稀为小灌木,极稀为一年生草本(如为一年生则花序必为伞形);根或地下茎粗壮,多头并常多分岐;稀疏或紧密的总状花序。
3
3
柱头被簇毛。
3
柱头无毛。
4
4
花冠宿存,翼瓣和龙骨瓣基部多少与花丝鞘联合;花萼在花期后膨胀;荚果包被于花萼内。
4
花冠脱落,翼瓣和龙骨瓣基部不与花丝鞘联合;花萼在花期后不变化;荚果通常比花萼大,外雾。
5
5
托叶与叶柄分离,稀联合,相互间至少在中部以下合生;花无梗或近无梗,稀明显具梗,组成密集的头状或穗状的总状花序,有时仅具数花。
5
托叶相互间分离,稀与叶柄基部贴合;花有明显的花梗,组成疏松的总状花序,稀稍紧密或缩短为伞形花序,或近单花腋生,或近基生。
6
6
草本,极稀为小灌木;茎发达,叶为奇数羽状复叶;荚果瓣薄,膜质或纸质。
6
多为草本,稀小灌木,如为小灌木,叶必为偶数羽状复叶;茎明显短缩或几无茎;荚果瓣厚,革质。
7
花萼在花期前后,既不膨大,也不包被荚果。
7
花萼在花期后即开始膨大呈膀胱状,并包被荚果。
《中国植物志》第42(1)卷(1993)
0http://blooge.cn/flora/18114.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