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草(原变种) Hedyotis auricularia L. var. auricularia (Rubi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9-2-2 5:13 ė186次浏览
8a. 耳草(原变种)
名称文献:var. auricularia
形态特征:多年生、近直立或平卧的粗壮草本,高30-100厘米;小枝被短硬毛,罕无毛,幼时近方柱形,老时呈圆柱形,通常节上生根。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侧脉每边4-6条,与中脉成锐角斜向上伸;叶柄长2-7毫米或更短;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顶部5-7裂,裂片线形或刚毛状。聚伞花序腋生,密集成头状,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无梗或具长1毫米的花梗;萼管长约1毫米,通常被毛,萼檐裂片4,披针形,长1-1.2毫米,被毛;花冠白色,管长1-1.5毫米,外面无毛,里面仅喉部被毛,花冠裂片4,长1.5-2毫米,广展;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突出,长圆形,比花丝稍短;花柱长1毫米,被毛,柱头2裂,裂片棒状,被毛。果球形,直径1.2-1.5毫米,疏被短硬毛或近无毛,成熟时不开裂,宿存萼檐裂片长0.5-1毫米;种子每室2-6粒,种皮干后黑色,有小窝孔。花期3-8月。
产地分布:产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生于林缘和灌丛中,有时亦见于草地上,颇常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
功能用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和氨基酸。入药有清热、解毒、散淤消肿之效,对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肠炎、痢疾、疮疖和蛇咬伤均有较好的疗效。
《中国植物志》第71(1)卷(1999)
0http://blooge.cn/flora/19599.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