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亚科 Bambusoideae Nees (Gramin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5-7-14 21:24 ė200次浏览
竹亚科BAMBUSOIDEAE Nees
名称文献:Nees, Bamb. Bras. in Linnaea 9: 461-494. 1835."Bambuseae"
形态特征: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 (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leptomorph)],或以众多竿基 (culm-base )和竿柄(culm-neck )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 )〕,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若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 ),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竹笋(bamboo 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chsheath),它们有颇为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外箨耳和鞘口磊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缝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 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c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序(genuine 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1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花序(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1. 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过渡颖(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 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1短直芒如刺,而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 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 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1-3,柱头 (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 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 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模式属:蝴竹属 Bambusa Retz. corr. Schreb. (nom. cons.) ――Bambos Retz. (nom. rej.)
产地分布: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检索表
1
植株的具花部分是续次发生的,其主轴及分枝不为延续性的;假小穗或假小穗簇丛均无柄或近于无柄,直接着生在花枝之各节,甚至着生于竿节(当为前一情况时,具花小枝的顶端那段节间常易被误认为是顶端小穗或假小穗之柄),在其着生处的花枝各节通常还具叶性器官(例如变态叶、佛焰苞或苞片),并在腋内存有先出叶;竿箨通常为脱落性,甚至为早落的,惟泰竹属Thyrsostachys及寒竹属Chimonobambusa的某些种则可为宿存性。
1
植株的具花部分是单次发生的,即其小穗生长在特定的轴性器官上而非直接着生在营养轴(竿包括各级枝条)的各节,其主轴(即花序轴)以及其分枝都为延续的而无明显节环,它们的内部结构均匀一致,且多为实心,在花序分枝处不具苞片或仅托附1微小的苞片,但在其腋内决无先出叶的存在;小穗均具或长或短的小穗柄(镰序竹属Drepanostachyum在具花初期无明显小穗柄,此时颇似假花序状态),在整体具花部分的基部才有叶性器官,但绝不在花序之中出现或夹杂有营养叶;竿捧大都宿存或迟落(偶在某些属种为早落);果实多为颖果而具纵长腹沟,稀或果皮肥厚而呈坚果状(例如铁竹属Ferrocalamus)。
2
地下茎为单轴或复轴型,有地中横走的真鞭;地面竿散生或成为多丛,竿及大枝条均在有分枝的节间之一侧具纵沟槽(至少在节间的下部有之);竿每节起初分2或3枝(倭竹属Shibataea可较多,但其枝条常不再分次级枝),以后可增多或否;叶片通常具显著的小横脉。
2
地下茎合轴型;地面竿为单丛,但在梨竹属Melocanna、泡竹属Pseudostachyum因竿柄可延伸成为假鞭,故其竿能形成较疏离的多丛;竿的节间呈圆筒形,每节通常具多枝,其主枝显著或否;叶片通常无小横脉(某些种类可例外)。
3
3
小穆仅含1或2 (3)朵成熟小花;内稃不存在,若存在时则其背部圆卷而无2脊;果实较大,果皮肥厚,肉质或硬壳质,与种子易剥离,外表无明显的腹沟。
3
小穗通常含多朵小花(若为2或3朵时则最上方的小花仍可成熟);果皮不肥厚,亦不呈硬壳质,即为颖果或为囊果状。
4
4
小穗轴有关节,其节间较细长,通常在小穗成熟时易于逐节折断,同一小穗中的小花近于等长;鳞被3,前方者可成为相互对称的一对,与后方单独的1片形状有异;箨耳显著(个别属种有例外)。
4
小穗轴的节间短缩或极短粗,不易逐节折断(个别属种至老熟时方可折断),故小穗多是整体脱落;同一小穗中的小花彼此大小不同,常以中部者的体形较大,愈向上方则愈较窄较长;鳞被通常不存在 (慈竹属Neosinocalamus、绿竹属Dendrocalamopsis和牡竹属Dendrocalamus的一些种可例外) ; 箨鞘无箨耳或具小形的箨耳。
5
竿中部每节具3芽或更多芽,基部数节环列有气生根(呈刺状或否);地下茎为合轴型(国外的属种尚有其它类型);雄蕊3。
5
竿中部每节仅具1芽(但在芽的先出叶内也可具较多的原基或分生组织,致使以后竿每节能生出多枝),竿基部数节纵然环列有气生根,但它们不呈刺状;地下茎有各种类型,大都有真鞭,或因竿柄之延伸而形成或长或短的假鞭,雄蕊6或3,其数亦可在3-6之间浮动。
《中国植物志》第9(1)卷(1996)
0http://blooge.cn/flora/2290.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