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属 Themeda Forssk. (Gramin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2-7-15 23:17 ė185次浏览
38. 菅属 Themeda Forssk.
名称文献:Forssk. Fl. Aegpt-Arab. 178. 1775; Hack. in DC. Monogr. Phan. 6: 653. 1889; Pilger in Engl. and Prand. Nat. Pflanzefam. 14e: 178. 1940;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 884. 1959; Clayton et Renvoize, Gen. Gram. 360. 1986. ――Anthistiria Linn. f. Nov. Gram. Gen. 35. 1779.
形态特征: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秆粗壮或纤细,近圆形,实心,坚硬,左右压扁或具棱,无毛或被毛。叶鞘具脊,近缘及鞘口常散生瘤基刚毛,边缘膜质,疏松或紧抱秆,上部的常短于节间;叶舌短,膜质,顶端密生纤毛或撕裂状;叶片线形,长而狭,边缘常粗糙。总状花序具长短不一的梗至几无梗,托以舟形佛焰苞,单生或数枚镰状聚生成簇,再组成扇状花束;花簇或花束下都托有叶状佛焰苞,再形成硕大的伪圆锥花序;每总状花序由7-17小穗组成,最下2节各着生1对同为雄性或中性的小穗对,形似总苞状,常称总苞状小穗;最上1节具3小穗,中央1无柄小穗,两性或雌性,具芒,两侧各1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无芒;中部各节为(0-)1-5对异性对,每对中1无柄,两性或雌性,具芒,另1有柄,雄性或中性。总苞状小穗常同为披针形,背部多压扁,着生于同一水平或不在同一水平上,常无芒,有1-2小花或退化仅剩外稃;第一颖草质,边缘膜质,内卷,具2脊和多脉,被毛或无毛或近顶部及近缘散生瘤基刚毛;第二颖膜质,边缘内折,具3-5脉;外稃披针形,透明膜质,具1脉,偶尔顶端延伸成1短芒;内稃狭,透明膜质;鳞被2,细小,楔形;雄蕊3-0;无柄小穗圆柱形,基盘密生髯毛,歪斜脱落,急尖、锐利;颖革质,果时硬化,枣红色,深褐色或黄白色,第一颖边缘膜质,内卷紧包第二颖;第二颖背部具宽圆的龙骨突,两侧具深沟;第一外稃略短于颖,透明膜质,少脉,其内稃与外稃同质,长为外稃的3/4至不存在,通常中性;第二外稃退化为芒的基部,中脉粗,延伸发育成各式芒;第二内稃细小至不存在;鳞被2,楔形;雄蕊3-0;花柱自基部分离,开花时柱头自小穗中部或中部以上两侧伸出,柱头帚状。颖果线状倒卵形,具沟,胚乳约占其1/2。染色体x=10。
产地分布:本属30余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温暖地区,大洋洲亦有分布;我国13种,主产西南和华南地区,其中黄背草Th. japonica (Willd.)Tanaka分布几遍全国。
功能用途:本属植物幼嫩时大都可作饲料,秆、叶可做造纸原料。
检索表
1
总状花序由7枚以上小穗组成,总苞状小穗着生在不同水平面。
1
总状花序由7枚小穗组成,总苞状小穗着生在同一水平面。
2
小穗第一颖被瘤基长毛或至少总苞状小穗和有柄小穗第一颖被瘤基毛。
3
2
总苞状小穗第一颖被短柔毛至无毛。
6
3
秆纤细;总状花序长约1厘米;叶和小穗第一颖都被瘤基长毛;无柄小穗的第二外稃具长约1厘米的芒。
3
秆粗壮;总状花序长1厘米以上;仅总苞状小穗的第一颖被瘤基长;无柄小穗的第二外稃具芒,芒长2-6厘米。
4
4
总状花序由13-17小穗组成,总苞状小穗长25-40毫米。
4
总状花序由7-9小穗组成,总苞状小穗长10-15毫米。
5
5
总状花序由7-9小穗组成,总苞状小穗的颖及有柄小穗的颖均被金黄色瘤基毛。
5
总状花序由9小穗组成,总苞状小穗的颖被乳白色瘤基长柔毛。
6
两性小穗具不完全的芒或几无芒。
6
两性小穗具完全发育的芒。
7
7
植株的秆、叶鞘、叶片、花序梗等均密生长毛。
7
植株无毛或仅疏生柔毛。
8
8
纤细草本,高20-60厘米,伪圆锥花序仅由2-3总状花序组成。
8
粗壮高大草本,高1-3米,大型伪圆锥花序由多回复出的总状花序组成。
9
总苞状小穗长7-10毫米。
10
9
总苞状小穗长4-5毫米。
11
10
总苞状小穗第一颖无膜质边缘或仅一侧具窄膜质边缘。
10
总苞状小穗第一颖上部两侧具宽膜质边缘。
11
植株高约50厘米;总苞状小穗密生白色瘤基柔毛。
11
植株高50厘米以上;总苞状小穗疏生瘤基刚毛。
12
12
叶顶端长渐尖,伪圆锥花序密聚。
12
叶顶端钝;伪圆锥花序疏展。
《中国植物志》第10(2)卷(1997)
0http://blooge.cn/flora/27446.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