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蕨目 Eufilicales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4-9-19 9:55 ė304次浏览
(三)真蕨目――Eufilicales
形态特征:陆生,附生植物,少为水生。根状茎通常有鳞片,少为光滑,或有毛,或二者并存,一般粗短直立,或匍匐或细长横走,在树形蕨或某些种类,茎上包有叶柄的宿存基部。叶幼时拳?,全缘,线形或披针形,或分裂为掌状,或二叉分枝,或为一至多回羽状分裂;叶质地非常不一,膜质,草质,纸质,革质或肉质;叶脉型变化极大,主脉(或称中脉,中肋)通常发达,侧脉常为羽状,少为二叉分枝,分离或连结为各式网状,有时成为复杂的网状脉,有内藏小脉或没有。孢子囊的形体不一,有柄或无柄,有一发育完整的环带,环带的位置有顶生,直生,斜生或腰部水平横绕,少有仅在顶部附生有几个加厚细胞的不发育环带,并自裂口处开裂散布孢子;孢子囊通常聚生成孢子囊留(堆),生于叶之下面,叶面生或叶缘生;孢子囊留的形体非常不一,幼时通常为膜质或少为质厚的盖掩护,或完全裸露无盖。
产地分布:本目为近代蕨类中最大而最占优势的一留植物,可分为35科,分布世界各地,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温带不多,寒带更少。各科在我国有相当广泛的代表属和二千余种。
检索表
1
孢子一型,少为水生植物(体形如一般蕨类)。
2
1
孢子异型(二型),水生植物,形体完全不同于一般蕨类。
47
2
孢子囊圆球形,环带极不发育,只有几个厚壁细胞生于顶端附近,并自顶端向下纵裂;植物体不具真正的毛和鳞片,只具粘质腺状绒毛,不久消失,叶为强度二型;孢子囊不形成定型的囊群,而是生于无叶缘素的强度变质的能育叶的小轴或能育羽片的羽轴边缘。
2
孢子囊为多种形状,环带发育完全。
3
3
环带水平横绕于略为球圆形孢子囊的腰部,自一侧纵裂,孢子囊少数,星芒形地集合成圆形囊群,生于叶背的小脉上,无盖。
3
环带生于横生的椭圆形孢子囊的顶端,自此向另一顶端纵裂;植物体直立或为攀援藤本,有真正的毛(特别在根状茎上),叶一型或近二型;孢子囊生于有叶绿素的叶缘或叶背。
4
3
环带斜生。
5
3
环带垂直,仅腹部下方为囊柄所阻断,从一侧方横裂。
8
4
缠绕攀援植物,叶轴为无限生长,叶为掌状或羽状;孢子囊两列,生于叶缘,形成短囊穗; 每一孢子囊有一绿色的苞片(囊群盖)掩护;孢子为四面形。
4
直立小形植物,常多次二叉分歧,有限生长,产于中国的种的叶片与叶柄不易区别,顶部为掌状细裂;孢子囊以四列生于裂片背面,无盖;孢子为两面形。
5
通常为小形石生或附生植物,叶片为膜质,照例由一层细胞组成,且无气孔,被毛,无鳞片;孢子囊无柄,生于通常突出于叶缘外的由小脉变成的圆柱状的囊托上,并包于由叶片所变成的管形,喇叭形,漏斗形或二瓣裂片状的囊苞内(或囊群盖)。
5
大形植物或为树状蕨类,叶片的结构正常(即由多层细胞组成);孢子囊不生于由叶脉变成的突出于叶缘外的圆柱状的囊托上,囊群盖也不同上述。
6
6
叶为二型,一同羽状或羽裂,植物体不其鳞片或真正的毛,而幼时密被粘质腺状绒毛,不久消失,叶柄基部膨大为三角形,两边侧面各有一列或几个疣状突起的气囊体,有时还上升至叶柄和叶轴;孢子囊群椭圆形,近叶缘生,幼时为反折干膜质叶边所掩护;中形蕨类。
6
叶为一型,多回羽状,叶柄基部不为三角形,也不具疣状突起的气囊体。
7
7
植物体被毛,特别在粗大直立的地下茎上有金黄色软长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边的叶脉顶端,囊群盖为叶缘生,由革质蚌壳形的内外二瓣组成,向外开口;大形蕨类。
7
茎上和叶柄上被坚厚深棕色披针形的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下面的叶脉背部突出的囊托上,囊群盖缺如或为圆球形或为碗形,下位,早消失;通常为高大树蕨,或不具圆柱状的地上茎。
8
叶边反折如囊群盖,护掩孢子囊(或群),向内开。
9
8
孢子囊群不被反折的变质叶边所掩护,而为叶缘生的或叶缘内背面生的井向外开的囊群盖所掩护。
12
8
孢子囊生于叶背或叶缘之内,离叶边较远,如有囊群盖则不同上述的形状,并不自叶边向内开,也不是向外开。
14
9
水生植物,漂浮或着生泥中,多汁嫩草质;孢子囊为大球圆形,几无柄,有很宽的环带(有时断续),单独地疏生于叶背网脉上,为不变质的反折叶边所掩护。
9
陆生植物,纸质或革质;孢子囊较小,近球圆形,有较狭环带,聚生成圆形,长形或线形的孢子囊群,为膜质的反折叶边所掩护。
10
10
孢子囊群不生于叶缘,而生于反折的变质叶边(假囊群盖)下面的小脉顶部;小羽片为对开形或扇形,叶脉二叉分歧。
10
孢子囊群生于叶缘,反折膜质的囊群盖不具叶脉;小羽片不为对开形或扇形,叶脉羽状分枝。
11
11
孢子囊沿生于叶缘的一条小脉上,成汇合线形孢子囊群;叶柄通常为禾?色。
11
孢子囊生于接近叶缘的小脉顶端,成圆形分离孢子囊群,但成熟时往往向左右扩大,彼此接莲如汇合囊群;叶柄通常为栗褐色或几为黑色。
12
孢子囊群沿叶缘为长形或少为圆形,囊群盖为横生的长形,或线形,少为杯形,通常生在 缘内连结多条小脉顶端的总脉上,往往宽与叶边相等;植物体(特别在根状茎上)被毛状钻形的简单鳞片(叫陵齿蕨型的鳞片)。
12
孢子囊群为圆形,囊群盖为半杯形,半管形,或以基部着生的肾形或圆肾形,单独地生于每条小脉的顶端。
13
13
植物体被淡灰色或棕新色的节状毛;囊群盖杯形,叶缘生(但 Hypolepis 属缘内生,几不具盖)。
13
植物体被阔鳞片;囊群盖为管形,或仅以基部着生的肾形或圆肾形(但 Gyninogrammitis 属无盖)。
14
叶为强度的二型,一次羽状,能育叶的羽片向中肋反卷成筒状或分离的圆球形。
14
叶为一型或二型,如为二型,则能育叶比不育叶仅为不同程度的变狭窄,羽片从不反卷为筒状或圆球形。
15
15
孢子囊聚生,形成圆形或点形的囊群。
16
15
孢子囊形成长形或线形的囊群(汇合囊群)。
27
15
孢子囊不聚生成圆形,长圆形,长形或线形,而一开始就密布于能育叶的下面(卤蕨型的囊群),不成定型的孢子囊群;叶照例多少为二型。
42
16
孢子囊群有盖(少不其盖)。
17
16
孢子囊群无盖。
22
17
植物体照例多少被淡灰色单细胞的针状毛,叶柄基部有扁阔的维管束两条;囊群盖为圆肾形(有时不具盖)。
17
植物体照例被阔鳞片(少有和不同上述的毛混生),叶柄基部不具上述的中柱体型。
18
18
囊群盖下位,圆球形,?形,杯形,碟形或边缘碎裂成睫毛状。
19
18
囊群盖上位,圆肾形,少为圆质形。
20
19
叶柄上往往有关节;小形植物,叶狭长,一同羽状;囊群盖为?状,杯形或碟形细裂。
19
叶柄上无关节;中形植物,叶为阔卵形,3-4回羽状;囊群盖为圆球形或半球形。
20
叶柄上有关节,单叶,披针形,叶脉平行;孢子囊群靠近中肋两侧着生,囊群盖为圆肾形。
20
叶柄不以关节着生,叶片1-3回羽状,卵形,长卵形,或五角形,叶脉不平行,分离或网状,有时沿中肋两侧成一行长网眼;孢子囊群生于小羽片的中肋和叶缘之间,囊群盖(有时无盖)圆肾形。
21
21
羽片中肋上面圆形,照例有淡棕色多细胞腊肠状的软毛密生;叶脉为不同程度的网状,有时分离(如 Ctenitis, Ctenitopsis属)。
21
羽片中肋上面有一纵沟槽,不具如上述的毛,叶脉分离。
22
植物体不具真正的毛和鳞片,仅幼时有粘质腺状的毛疏生;叶脉分离;孢子囊群由少数孢子囊组成,近顶生于小脉。
22
物体照例多少被单细胞的针形刚毛;叶脉分离,或相对的两排不分叉小脉的顶端彼此交结;孢子襄群由很多孢子囊组成。
23
22
植物体有鳞片;叶脉分离或为网状。
25
23
通常为小形植物;单叶或羽状,簇生于短而直立或斜生的根状茎上,一般有红棕色刚毛。
23
为中等大形植物;叶二回羽裂至三回羽状,疏生于横走的根状茎上,有淡灰色刚毛。
24
24
叶柄基部有一条圆柱状的维管束;叶片2-3次羽状;孢子囊群顶生于一小脉,多少为反折锯齿所掩护。
24
叶柄基部有两条扁阔的维管束;叶片二回羽状或羽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的背上,无反折锯齿。
25
叶柄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
25
叶柄基部无关节。
26
26
叶柄基部有两条扁阔的维管束,叶片为羽状;孢子囊群生中肋两侧各成一列。
26
叶柄基部有一条圆柱状的维管束,叶片为二叉掌状分裂;孢子囊群小而星散地分布在叶之下面。
27
孢子囊群有盖,长形,线形,或上端多少弯曲,或成马蹄形。
28
27
孢子囊群无盖。
30
28
囊群盖和中肋平行,并正开向中肋;叶柄基部有小圆形的维管束多条,形成一个圆圈。
28
囊群盖和中肋斜交,井斜开向中肋(有时向下开);叶柄基部有扁阔的维管束两条,相对排列。
29
29
鳞片为粗塞筛孔型;叶柄内维管束二条向叶轴上部不融合;囊群盖为长形或线形,仅生于小脉的一侧。
29
鳞片为窗格子型;叶柄内维管束二条向叶轴上部融合成V字形;囊群盖沿小脉一侧或往往两侧着生,长形,线形,腊肠形,或上端弯曲成钩形,或为马蹄形(少不具盖)。
30
孢子囊沿网状小脉分布。
31
30
孢子囊群生叶边与中肋之间各成一条,并与中肋平行。
33
31
单叶,肉质,根状茎有粗筛孔型的鳞片密生,表皮有骨针状的异细胞(Spicular idioblasts);孢子囊群多少陷入叶肉内,有夹丝。
31
叶为一回羽状或羽裂,或为戟形单叶,有灰色刚毛,表皮无骨针状的异细胞;孢子囊群表面生。
32
32
植物体有淡灰色单细胞的刚毛,叶柄为禾?色,叶片一回羽状或羽裂。
32
植物体有红棕色的节状软毛,叶柄为喑栗色,叶片为戟形单叶。
33
单叶,狭披针形或为线形。
34
33
叶为一回羽状,羽片披针形。
35
34
叶为禾草形,不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表皮有骨针状的异细胞;孢子囊群有带状或棍棒状夹丝(有时生于双层叶缘的夹沟内)。
34
叶不为禾草形,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表皮不具骨针状的异细胞;孢子囊群幼时通常有长柄质形夹丝或有星状毛复盖。
35
孢子囊沿网状小脉分布。
0
35
孢子囊群不与中肋平行,而为斜交。
37
36
叶为禾草形,不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表皮有骨针状的异细胞;孢子囊群有带状或棍棒状夹丝(有时生于双层叶缘的夹沟内)。
36
孢子囊群不与中肋平行,而为斜交。
37
37
叶柄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叶为草质或革质;孢子囊群不下陷叶肉内。
37
叶柄基部不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
38
38
植物形体如苏铁,具有直立圆柱形的粗茎(主轴);叶为一次羽状。
38
植物体为通常的蕨类型,不具直立圆柱形的粗茎。
39
39
单叶,近肉质;孢子囊群稍下陷,根状茎有鳞片,为阔披针状的粗筛孔型,孢子囊群斜跨网脉。
39
1-2回复叶,草质;孢子囊群不下陷叶肉内,孢子囊群沿生于小脉。
40
40
植物遍体有淡灰色针状刚毛,无鳞片,如有少数鳞片,其上也生有同样的刚毛。
40
植物体有鳞片。
41
41
孢子囊有短柄,疏生小脉上,成线形囊群,孢子为四面形或球状四面形。
41
孢子囊有长柄,密集于小脉的中段,成长形囊群,孢子为两面形。
42
单叶。
43
42
叶为一回羽状或掌状分裂,如为单叶,则叶脉为网状,叶柄基部有鳞片。
44
43
叶为长披针形或少为长圆形,能育叶和不育叶几为同型,叶脉平行,分离;叶柄基部具阔鳞片。
43
叶形不同上述,并为显著的二型,不育叶往往二叉浅裂,叶脉网状;叶柄基部有锈黄色的长软毛密生。
44
叶柄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叶为单叶或掌状分裂。
44
叶柄基部不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一回羽状。
45
45
根状茎横走,或为附生攀援藤本;叶脉分离,或形成少数大网眼。
45
根状茎直立;叶脉为复网状。
46
46
海滩潮汐植物;叶革质,羽片无侧脉,网脉不具内藏小脉;孢子囊群有夹丝。
46
山地林下植物,叶纸质,羽片有明显的侧脉,网脉有内藏小脉;孢子囊群无夹丝。
47
小形植物,根着生于淤泥中,叶为田字形,由四片倒三角形的小叶组成,生于柄端;孢子果(荚)生于叶柄基部。
47
微小植物,漂浮水面,叶形不同上述,无柄;孢子果(荚)生于变形的叶上。
48
48
植物无真根,三叶轮生于细长的茎上,上面二叶为长圆形,漂于水面,下面一叶特化,细裂成粜根状,悬垂水中,生孢子果。
48
植物有丝线状的真根,叶微小如鳞片,二列互生,每叶有上下二裂片,上裂片漂浮,下裂片浸沉水中,生孢子果。
《中国植物志》第2卷(1959)
0http://blooge.cn/flora/344.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