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组 Sect. Clematis (Ranuncul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9-7-21 22:30 ė161次浏览
组5.威灵仙组
名称文献:Sect. Clematis, Tamurain Sci. Rep. Osak. Univ. 16 (2): 33. 1967.――Sect. Flammula DC. Syst. 1: 133. 1818,
形态特征:藤本或直立草本。三出复叶至二回羽状复叶,或为二回羽状深裂,偶有单叶。聚伞花序或圆锥状聚伞花序,3至多花,间有花单生,顶生或腋生。花直径常在4厘米内,萼片4-6,开展。雄蕊无毛,花丝不皱缩,或少数皱缩,药隔通常不延长,少数略突出。宿存花柱伸长。
产地分布:约160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我国约有31种,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本组有以下4亚组:
检索表
1
直立草本;叶为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全缘。
1
藤本;三出复叶,或一至二回羽状复叶。
3
2
萼片外面密生棉毛;叶片两面或沿叶脉有长柔毛,或近无毛(甘肃东部、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
2
萼片除外面边缘蜜生绒毛外,其余无毛;叶片两面无毛或下面疏生长柔毛(江苏徐州专区及山东)。
3
花丝干时皱缩,花药长1-2毫米;三出复叶,小叶片全缘 (亚组3厚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 Crassifoliae) (广西、广东、湖南南部、福建、台湾)。
3
花丝干时不皱缩。
4
4
花药长,长椭圆形至长圆状线形,长2-6毫米;小叶片或裂片全缘,偶尔边缘有齿。
4
花药短,椭圆形至狭长圆形,长1-2.5毫米,极少长2.5-5毫米 (C. pinnata C. parviloba var. tenuipes) ;小叶片或裂片有齿,少数全缘。
5
一至二回羽状复叶,有5-21小叶,间有三出叶。
6
5
全为三出复叶或间有单叶。
22
6
叶柄基部扩大合生呈舟状;花大,直径达5.5厘米,萼片内面有短柔毛(浙江南部)。
6
叶柄基部不扩大合生呈舟状。
7
7
瘦果无毛,圆柱状锥形,黑色;全株除萼片及花柱外,其余无毛。
8
7
子房、瘦果有毛,卵形至卵圆形;全株多少有毛。
9
8
二小叶片纸质或薄革质,两面网脉突出, 上面不皱缩(云南东南部,贵州、四川、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江西、安徽南部、浙江、江苏宜兴)。
8
小叶片革质,上面皱缩,下面网脉不突出(四川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
9
叶片干后变黑色;萼片顶端凸尖或尖。
10
9
叶片干后不为黑色,若变黑,则萼片顶端常为截形或钝。
13
10
小叶片纸质,较大,长1.5-10厘米,宽1-7厘米,两面网脉不明显,下面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云南南部、贵州、四川、陕西南部、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福建、台湾、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安徽淮河以南)。
10
小叶片较厚而小,长1-3.5 (-5) 厘米,宽0.5-2(-2.5)厘米,两面网脉常较明显,下面有较密的短柔毛(陕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
11
花较大,直径2-5厘米,单生,或聚伞花序常有3-5花。
12
12
一回羽状复叶,有5小叶,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长4-8厘米,宽1.5-5厘米;萼片4(安徽歙县、贵池,浙江)。
12
一至二回羽状复叶,有5-15小叶,小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1-6厘米,宽0.5-3厘米;萼片4-6(四川、湖北、甘肃南部、陕西、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13
萼片顶端常为截形而微凹;萼片和叶片干后常变黑褐色。
14
13
萼片顶端不为截形,若为截形,则萼片和叶片干后不变黑褐色。
16
14
小叶片或裂片为线形、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基部常楔形(山西太行山一带,河北、河南、山东)。
14
小叶片或裂片较宽,卵状披针形、卵形至卵圆形,基部常为圆形至截形或微心形。
15
15
小叶片或裂片常为卵形至卵圆形,顶端钝、锐尖、凸尖或微凹,小叶片常2-3裂(山西南部及太行山一带,河北、山东、河南西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徐州专区)。
15
小叶片为卵状披针形、长卵形至卵形,顶端渐尖或锐尖(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
16
总苞片2片以上,通常6,卵形至披针形,轮生;萼片内面有毛;小叶3-5(云南东南部、贵州、四川)。
16
总苞片2,对生;萼片内面无毛。
17
17
宿存花柱长达6厘米,瘦果边缘不明显突出;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4-9厘米,宽1-3.5厘米(云南嵩明、四川、贵州、湖北西部、湖南)
17
宿存花柱长2-4厘米,瘦果边缘明显突出;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形或卵圆形,长2.5-8厘米,宽1-5.5厘米。
18
18
花较大,直径3-5厘米,聚伞花序有3-9花,或花单生;小叶片下面密生短柔毛,有时较疏(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西南部)。
18
花较小,直径常在3厘米内,通常为圆锥花序多花;小叶片下面疏生短柔毛至近无毛。
19
19
茎、枝、叶、花序梗、花梗均有短柔毛,或后近无毛。
20
19
除茎和分枝节上有毛外,其余部分和叶、花序梗、花梗均无毛或近无毛。
21
20
萼片较狭,宽在4(-5)毫米内;小叶片通常为狭卵形至宽卵形,顶端钝或锐尖,有时微凹或短渐尖,上面网脉不明显或明显(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北部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淮河以南)。
20
萼片较宽,宽(4-)5-8毫米;小叶片为卵状披针形、长卵形至卵形,顶端锐尖至渐尖,上面网脉突出(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21
小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顶端常渐尖或锐尖(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
21
小叶片卵形或卵圆形,顶端锐尖、钝或微凹(台湾)。
22
芽鳞大,长0.8-3.5厘米,三角状卵形至长圆形;瘦果扁,卵形至椭圆形;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西藏东部、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西南部)。
22
芽鳞小,长5-8毫米,或不明显,长三角形至三角形;瘦果较狭,镰刀状狭卵形或狭倒卵形。
23
23
总苞片大,叶状,卵形至披针状卵形,有柄(浙江庆元)。
23
总苞片小,钻形、披针形至宽线形,上部3裂或不裂,无柄。
24
24
花单生,或聚伞花序有3-7花,稀7朵以上(云南、四川、贵州、河南鸡公山、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安徽淮河以南)。
24
圆锥花序多花。
25
25
叶两面无皱纹(云南、四川、贵州南部、广西、广东、湖南南部、福建、台湾、江西、浙江龙泉)。
25
叶两面皱纹密(云南河口、广西、广东)。
26
全为三出复叶。
27
26
一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复叶,茎上部有时为三出叶。
29
27
花梗上小苞片显著,卵形至披针形;叶片上面仅沿叶脉稍有短柔毛至无毛,网脉不下陷,卵形或长卵形至披针状卵形(广东高要鼎湖山)。
27
花梗上小卷片小,钻形或无;叶片上面有贴伏短柔毛,网脉下陷。
28
28
小叶片较小,长2.5-8厘米,宽1.5-7厘米,下面疏生短柔毛,边缘为锯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大别山以南)。
28
小叶片较大,长5-13厘米,宽3-9厘米,下面通常密生短柔毛,边缘有少数钝牙齿(云南、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贵州、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大别山以南)。
29
花药较长,长2-5毫米。
30
29
花药较短,长在2.5毫米内。
31
30
叶缘有齿;圆锥花序多花;花较小,直径2.5-3.5厘米(北京附近)。
30
小叶片或裂片常全缘,有时有齿;花单生或聚伞花序有3-5花;花较大,直径3-5.5厘米(云南东部、四川)。
31
除茎上部有三出叶外,通常为5-21小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或二回三出复叶。
32
31
除茎上部有三出叶外,通常为5小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很少基部一对为2-3小叶。
39
32
花梗上小苞片显著,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小叶片或裂片常全缘,有时有齿。
33
32
花梗上小苞片小,钻形或不存在;叶缘有齿,少数全缘(C. kerriana, C. ganpiniana有时全缘)。
34
33
萼片较薄,顶端尖,外面毛较疏;花序梗、花梗有较疏短柔毛(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台湾北部、江西南部、浙江南部)。
33
萼片较厚,顶端钝或近圆形,外面绢状毛厚密;花序梗、花梗密生短柔毛(云南元江、蒙自)。
34
瘦果纺锤形至狭卵形,不扁;小叶片常全缘,卵形至披针形,长2-7(-11)厘米,宽1-3.5(-5)厘米(云南西部和南部)。
34
瘦果卵形、椭圆形或宽卵形,多少扁;叶缘有齿或分裂,有时全缘。
35
35
瘦果小,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枝、叶柄、总花序梗及叶片下面密生贴伏短柔毛;小叶片卵形、宽卵形或披针形(台湾)。
35
瘦果较大,长3-5毫米,宽2-3毫米;枝、叶柄、总花序梗及叶片下面疏生短柔毛至近无毛,若毛密生,则瘦果无毛。
36
36
花梗较短,长1-1.5厘米,花序较紧密;萼片干时不变色;瘦果较小,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西藏东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东部、宁夏贺兰山、陕西、河南、湖南、浙江金华、杭州、江苏、山西、河北、内蒙古和东北)。
36
花梗较长,长1.5厘米以上,花序较疏展;萼片干时变褐色至黑色;瘦果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
37
37
子房、瘦果有毛(甘肃、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山西南部、山东、江苏云台山、浙江北部)。
37
子房、瘦果无毛。
38
38
叶片下面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云南、四川、陕西南部、贵州、广西东北部、广东西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北部、安徽南部)。
38
叶片下面密生短的绢状毛(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
39
瘦果纺锤形至狭卵形,不扁;小叶片常全缘,偶有齿,卵形、长卵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至长渐尖(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广西、广东)。
39
瘦果卵形、椭圆形至宽卵形,多少扁;除C. tsaii外,叶缘多少有齿或分裂。
40
40
所有小叶片全缘,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7-13.5厘米,宽3.5-6.5厘米(云南福贡、景东、文山)。
40
小叶片多少有锯齿、牙齿或裂片。
41
41
花梗上小苞片显著,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宽卵形,常在中部以下明显3裂(四川、湖北西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
41
花梗上小苞片小,钻形或不存在。
42
42
小叶片上面为刚伏毛,边缘有三角状牙齿,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云南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广东)。
42
小叶片上面为短柔毛至近无毛,边缘有锯齿状牙齿。
43
43
花较小,直径1.5-2厘米;腋生花序为圆锥花序,多花,花序梗基部常有一对叶状苞片。
44
43
花较大,直径2-3.5厘米;腋生花序为聚伞花序,通常3-7花,花序梗基部无叶状苞片。
46
44
子房、瘦果有毛(四川、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北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
44
子房、瘦果无毛。
45
45
小叶片下面疏生短柔毛至近无毛(云南、贵州、四川、湖北西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
45
小叶片下面密生绢状短柔毛(云南西部)。
46
子房、瘦果有毛(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南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河北及山西外。
46
子房、瘦果无毛(云南、四川、贵州、湖北西部、浙江北部、河北南部)。
《中国植物志》第28卷(1980)
0http://blooge.cn/flora/35476.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