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 Panicum miliaceum L. (Gramin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5-7-16 3:44 ė158次浏览
3.稷(本草纲目)黍(本草纲目),糜(毕氏:中国植物学)图版60:1-10
名称文献:Panicum miliaceum L. Sp. Pl. ed. 1. 58. 1753: Hayata, Icon. Pl. Form. 7: 61. 1918; Honda in Journ. Fac. Sci. Univ. Tokyo Sect. III. Bot. 3:248. 1930; Ohwi in Acta Phytotax. et Geobot. 11: 46. 1942;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656. 图596. 1959; Bor, Grass. Burm. Ceyl. Ind. Pakist. 327. 2960;华东禾本科植物志182. 图119 1962; 兰州植物通志52. 图29. 1962; Hsu in Journ. Jap. Bot. 38(3): 81. 1963, 台湾的禾草559. 图174. 1975: 台湾植物志5: 576. 1978;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58. 图7146. 1976; 江苏植物志 (上册): 216. 图369. 1977; 海南植物志4: 406. 1977.
形态特征:一年生栽培草本。秆粗壮,直立,高40-120厘米,单生或少数丛生,有时有分枝,节密被髭毛,节下被疣基毛。叶鞘松弛,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具长约2毫米的睫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5-20毫米,两面具疣基的长柔毛或无毛,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时下垂,长10-30厘米,分枝粗或纤细,具棱槽,边缘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颖纸质,无毛,第一颖正三角形,长约为小穗的1/2-2/3,顶端尖或锥尖,通常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通常具11脉,其脉顶端渐汇合呈喙状;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具11-13脉;内稃透明膜质,短小,长1.5-2毫米,顶端微凹或深2裂;第二小花长约3毫米,成熟后因品种不同,而有黄、乳白、褐、红和黑等色;第二外稃背部圆形,平滑,具7脉,内稃具2脉;鳞被较发育,长0.4-0.5毫米,宽约0.7毫米,多脉,并由1级脉分出次级脉。胚乳长为谷粒的1/2,种脐点状,黑色。染色体2n=36(AB-дулов1931),40(Church.,1929)。花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我国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新疆偶见有野生状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温暖地区都有栽培。
功能用途:本种为人类最早的栽培谷物之一,谷粒富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秆叶可为牲畜饲料。由于长期栽培选育,品种繁多,大体分为粘或不粘两类,本草纲目称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民间又将粘的称黍,不粘的称糜。
图版60:1-10
《中国植物志》第10(1)卷(1990)
0http://blooge.cn/flora/37209.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