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蒿(原变种)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var. frigida (Composit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7-12-26 22:19 ė210次浏览
6a.冷蒿(原变种)
名称文献:var. frigida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有时略成半灌木状。主根细长或粗,木质化,侧根多;根状茎粗短或咯细,有多条营养枝,并密生营养叶。茎直立,数枚或多数常与营养枝共组成疏松或稍密集的小丛,稀单生,高30-60(-70)厘米,稀10-20厘米,基部多少木质化,上部分枝,枝短,稀略长,斜向上,或不分枝;茎、枝、叶及总苞片背面密被淡灰黄色或灰白色、稍带绢质的短绒毛,后茎上毛稍脱落。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宽0.8-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叶柄长0.5-2厘米;中部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宽0.5-0.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枚,中部与上半部侧裂片常再3-5全裂,下半部侧裂片不再分裂或有1-2枚小裂片,小裂片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0.5-1.5毫米,先端锐尖,基部裂片半抱茎,并成假托叶状,无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全裂或3-5全裂,裂片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半球形、球形或卵球形,直径(2-)2.5-3(-4)毫米,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或为狭窄的总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密被短绒毛,有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背面近无毛,半膜质或膜质;花序托有白色托毛;雌花8-13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上部2叉,叉枝长,叉端尖;两性花20-30朵,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瘦果长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上端圆,有时有不对称的膜质冠状边缘。花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产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东北、华北省区分布在海拔1 000-2 500米,西北省区分布在海拔1 000-3800米,西藏分布在海拔4 000米附近;分布广,适应性强,在我国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及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山坡、路旁、砾质旷地、固定沙丘、戈壁、高山草甸等地区都有,常构成山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主要伴生种。蒙古、土耳其、伊朗、苏联(中亚、西伯利亚及欧洲部分地区)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北部、美国西部、中部及西南部都有。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
功能用途:全草入药,有止痛、消炎、镇咳作用,还作“茵陈”的代用品。在牧区为牲畜营养价值良好的饲料。
《中国植物志》第76(2)卷(1991)
0http://blooge.cn/flora/42440.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