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藤属 Stephania Lour. (Menisperm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7-3-16 19:11 ė339次浏览
17.千金藤属 Stephania Lour.
名称文献:Lour. Fl. Cochinch. 608. 1790; Hook. f. et Thoms. Fl. Ind. 1: 195. 1855; Benth. in Benth. et Hook. f. Gen. Pl. 1: 37. 1862; Miers in Ann. Mag. Nat. Hist. ser. 3, 18: 12. 1866 et Contr. Bot. 3: 210. 1871; Diels in Engler, Pflanzenreich IV. 94: 259. 1910; Formanin Kew Bull. 11: 43. 1956; Lo in Acta Phytotax. Sin. 16: 10. 1978et in Bull. Bot. Res. 2 (1): 33. 1982.――Clypea Bl. Bijdr. 26. 1825.
形态特征:草质或木质藤本,有或无块根;枝有直线纹,稍扭曲。叶柄常很长,两端肿胀,盾状着生于叶片的近基部至近中部;叶片纸质,很少膜质或近革质,三角形、三角状近圆形或三角状近卵形;叶脉掌状,自叶柄着生处放射伸出,向上和向二侧伸的粗大,向下的常很纤细。花序腋生或生于腋生、无叶或具小型叶的短枝上,很少生于老茎上,通常为伞形聚伞花序,或有时密集成头状(具圆锥花序的种我国不产);雄花:花被辐射对称;萼片2轮,很少1轮,每轮3-4片,分离或偶有基部合生;花瓣1轮,3-4,与内轮萼片互生,很少2轮或无花瓣;雄蕊合生成盾状聚药雄蕊,花药2-6个,通常4个,生于盾盘的边缘,横裂;雌花:花被辐射对称,萼片和花瓣各1轮,每轮3-4片,或左右对称,有1萼片和2花瓣(偶有2萼片和3花瓣),生于花的一侧;心皮1,近卵形。核果鲜时近球形,两侧稍扁,红色或橙红色,花柱残迹近基生;果核通常骨质,倒卵形至倒卵状近圆形,背部中肋二侧各有1或2行小横肋型或柱型雕纹,胎座迹二面微凹,穿孔或不穿孔;种子马蹄形,有肉质的胚乳;胚弯成马蹄形,子叶背倚,与胚根近等长或较短。
产地分布:本属约60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产大洋洲。我国有39种和1变种,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以云南和广西种类最多。
功能用途:本属植物含丰富生物碱,据初步统计已超过50种。其中左旋四氢巴马汀(颅通定)(l-tetrahydropalmatine即rotundine)、左旋荷苞牡丹碱(l-dicendrine)、千金藤素(cepha-ranthine和粉防己碱(tetrandrine )均为制药原料。部分种类如粉防己S. tetrandra S. Moore、金线吊乌龟S. cepharantha Hayata 和地不容 S. epigaea Lo 等的块根为传统中药材或地方性常用药材。
检索表
1
雌花花被辐射对称,萼片和花瓣各3或4片;雌雄花序同形。
2
1
雌花花被左右对称,极少在同一花序上偶见近辐射对称;萼片1,偶有2或3,鳞片状;花瓣2,偶有3;块根团块状,硕大,通常露于地面(3. 山乌龟亚属 Subgen. Tuberiphania Lo et M. Yang)。
2
雄花只有1轮萼片,通常4片;果核背部有4行雕纹,靠中肋的2行为柱状,高凸;胎座迹通常不穿孔;叶下面密被贴伏的短柔毛;主根圆柱状,肉质 [2. 粉防己亚属Subgen. Botryodiscia(Diels) Lo]。
2
雄花有2轮萼片,每轮3或4片;根条状,非肉质(1.千金藤亚属 Subgen. Stephania)。
3
小聚伞花序和花均明显有梗,疏散,排成单伞形聚伞花序,极少复伞形聚伞花序(组1. 原千金藤组Sect. Laxithyrsa Lo)。
3
小聚伞花序和花均无梗或具极短梗,紧密团集,排成复伞形聚伞花序;果核背部的雕纹每行约10条或稍多(组2.千金藤组 Sect. Stephania)。
4
单伞形聚伞花序,小聚伞花序簇生在总花梗的末端;果核背部有2或4行小横肋状雕纹,每行通常不超过10条。
5
4
复伞形聚伞花序,小聚伞花序着生在假伞梗的末端;胎座迹穿孔。
9
5
萼片顶端短尖或短渐尖,绝非尾状。
6
5
萼片顶端明显尾尖。
8
6
胎座迹穿孔;叶片宽度通常大于长度。
6
胎座迹不穿孔。
7
7
叶片阔三角形或三角状扁圆形,通常宽度大于长度。
7
叶片卵状三角形或披针状三角形,长度大于宽度。
8
叶缘有波状粗齿,叶片扁圆形至三角形;胎座迹穿孔。
8
叶全缘。
38
9
核果大,果核长1-1.2厘米,背部有4行柱状、末端膨大的雕纹;掌状脉粗大,在叶下面高凸。
9
核果小,果核长4-5毫米,背部有2行小横肋状雕纹;掌状脉纤细,在叶下面微凸。
10
叶长度明显大于宽度,下面通常绿色;花序被短硬毛;胎座迹穿孔。
10
叶长、宽近相等,下面常粉白。
11
11
花序和叶均无毛;胎座迹通常不穿孔或偶有穿孔。
11
花序被毛;胎座迹穿孔。
12
12
叶下面被丛卷毛。
12
叶两面无毛。
13
果核背部的雕纹为小横肋型;雌雄花序同形或近同形(组1. 地不容组 Sect. Transcostula Lo et M. Yang)。
13
果核背部的雕纹为柱型;雌雄花序异型或偶有近异型(组2. 山乌龟组 Sect. Tuberiphania Lo et M. Yang)。
14
花序梗顶端有盘状总苞;雌雄花序均头状;雄花花瓣里面通常有腺体;胎座迹不穿孔或偶有1小孔。
14
花序梗顶端无盘状总苞。
15
15
叶缘有粗齿;枝、叶含红色液汁。
15
叶全缘或有角;枝叶不含红色液汁。
16
16
果核背部的小横肋每行20-25条;胎座迹穿孔;雄花花瓣里面有小颗粒状腺体。
16
果核上的小横肋每行不超过20条;胎座迹不穿孔。
17
17
单伞形聚伞花序;花紫色;雄花花瓣里面无腺体;叶较小,通常长、宽均不超过7厘米,很少达9厘米。
18
17
复伞形聚伞花序;花绿黄色;叶较大,长、宽均在10厘米以上。
19
18
雄花萼片卵形,长1.3-1.6毫米;叶下面无毛;总花梗长1-4厘米。
18
雄花萼片近圆形,径0.5毫米;叶下面被白色微柔毛;总花梗长0.5-1.5厘米。
19
雄花花瓣边缘伸展,里面有2个腺体。
19
雄花花瓣边缘内卷,里面无腺体。
20
果核背部柱状雕纹的顶端钝圆,或稍膨大成头状;胎座迹穿孔。
21
20
果核背部柱状雕纹顶端弯钩状。
28
21
总花梗和伞梗顶端均有苞片和小苞片。
22
21
总花梗和伞梗顶端无苞片和小苞片,或偶有1-2片残存的退化苞片;花瓣里面有小瘤状突起。
27
22
雄花花瓣二侧边缘内卷;果梗非肉质。
23
22
雄花花瓣二侧边缘不内卷,里面有2个大腺体。
24
23
核果小,果核长5-6毫米;雄花花瓣背部明显凹陷,里面有许多小瘤状突起或脑纹状突起。
23
核果较大,果核长9-10毫米;雄花花瓣背面不凹陷,里面无小瘤体突起。
24
萼片和花瓣均染紫色;枝叶均含紫红色液汁。
24
萼片绿色;花瓣橙黄;枝、叶均不含红色液汁。
25
25
枝叶干后均变黑色;萼片在花盛开时边缘反卷。
25
枝叶干后均不变黑;萼片边缘不反卷。
26
26
果梗非肉质;果核上柱状雕纹顶端钝。
26
果梗肉质;果核上柱状雕纹顶端膨大成头状。
27
花较大;萼片长3毫米,背面密生小乳凸;叶缘有角或角状粗齿;果未见。
27
花较小,萼片长约2毫米,背面无小乳凸;叶全缘;果梗肉质。
28
雄花花瓣里面无腺体。
29
28
雄花花瓣里面有2个大腺体。
35
29
果梗非肉质。
30
29
果梗肉质。
34
30
雄花花瓣边缘明显增厚;萼片背面被短硬毛或短柔毛。
30
雄花花瓣边缘不增厚;萼片背面无毛。
31
31
枝、叶均无红色液汁;萼绿色;花瓣黄或橙黄。
32
31
枝、叶均含红色液汁;萼片和花瓣均染紫色;果核上的柱状雕纹每行不超过20颗。
33
32
果核上柱状雕纹每行18-20颗;叶大,长在10厘米以上。
32
果核上柱状雕纹每行20-25颗;叶小,长通常不及10厘米。
33
伞梗干时透明;雄花萼片边缘膜质;花瓣平扁;叶柄长通常为叶片的2倍或更长。
33
伞梗干时不透明;雄花萼片边缘非膜质;花瓣内凹呈贝壳状。
34
枝、叶均含红色液汁;萼片和花瓣均染紫色;果核上的柱状雕纹短,顶端稍呈弯钩状;叶较小,长通常不超过10厘米。
34
枝、叶均不含红色液汁;萼片绿色;花瓣橙黄;果核上柱状雕纹长,顶端明显弯钩状。
35
胎座迹不穿孔;花瓣背面深凹。
35
胎座迹穿孔。
36
36
果梗非肉质;胎座迹正中穿孔。
36
果梗肉质;胎座迹偏侧穿孔。
37
37
雄花萼片分离,无明显的爪;花序梗顶端有苞片。
37
雄花萼片基部合生,内轮明显有爪。
38
叶柄着生处距叶片基部仅1-2毫米,近盾状着生,叶片通常卵状三角形,长度大于宽度;胎座迹不穿孔。
38
叶柄着生处距叶片基部约1厘米,明显盾状着生,叶片三角形,长、宽近相等;胎座迹穿孔。
《中国植物志》第30(1)卷(1996)
0http://blooge.cn/flora/4682.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