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属 Lonicera Linn. (Caprifoli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3-11-9 1:15 ė247次浏览

12. 忍冬属 Lonicera Linn.
名称文献:Linn. Sp. Pl. 173. 1753, p. p. et Gen. Pl. ed. 5, 80, no. 210. 1754, excl. Symphoricarpos; Benth. et Hook. f. Gen. Pl. 2: 5. 1873; Rehd. in Ann. Rep. Miss. Bot. Gard. 14: 35 (Syn. Lonicera). 1903.
形态特征:模式种:轮花忍冬 L. caprifolium Linn.
形态特征:直立灌木或矮灌木,很少呈小乔木状,有时为棵绕藤本,落叶或常绿;小枝髓部白色或黑褐色,枝有时中空,老枝树皮常作条状剥落。冬芽有1至多对鳞片,内鳞片有时增大而反折,有时顶芽退化而代以2侧芽,很少具副芽。叶对生,很少3 (-4) 枚轮生,纸质、厚纸质至革质,全缘,极少具齿或分裂,无托叶或很少具叶柄间托叶或线状凸起,有时花序下的1-2对叶相连成盘状。花通常成对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端,简称“双花”,或花无柄而呈轮状排列于小枝顶,每轮3-6朵;每双花有苞片和小苞片各1对,苞片小或形大叶状,小苞片有时连合成杯状或坛状壳斗而包被萼筒,稀缺失;相邻两萼筒分离或部分至全部连合,萼檐5裂或有时口缘浅波状或环状,很少向下延伸成帽边状突起;花冠白色(或由白色转为黄色)、黄色、淡红色或紫红色,钟状、筒状或漏斗状,整齐或近整齐5 (-4) 裂,或二唇形而上唇4裂,花冠筒长或短,基部常一侧肿大或具浅或深的囊,很少有长距;雄蕊5,花药丁字着生;子房3-2 (-5) 室,花柱纤细,有毛或无毛,柱头头状。果实为浆果,红色、蓝黑色或黑色,具少数至多数种子;种子具浑圆的胚。
产地分布:约200种,产北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南达菲律宾群岛和马来西亚南部。我国有98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而以西南部种类最多。
功能用途:属内有不少药用植物和有观赏价值的绿化植物。金银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中药。据调查,本属植物的花蕾作为金银花中药材商品的约共有18种。
检索表
1
花双生于总花梗之顶*,很少双花之一不发育而总花梗仅有1朵花;对生二叶的基部均不相连成盘状 [亚属1. 忍冬亚属 Subgen. Chamaecerasus (Linn.) Rehd.] (次1项见第152页)。
1
花单生,每3-6朵成1轮,1至数轮生于小枝顶,有总花梗或无;花序下的1-2对叶基部相连成盘状,很少分离(亚属2. 轮花亚属 Subgen. Lonicera)。
2
直立灌术,很少枝匍匐,但决非缠绕;如为匍匐灌木,则叶膜质而非革质。
3
2
缠绕灌木;如为匍匐灌木,则叶革质(组4. 忍冬组 Sect. Nintooa DC.)。
3
小枝具白色、密实的髓。
4
3
小枝具黑褐色的髓,后因髓消失而变中空(组3. 空枝组 Sect. Coeloxylosteum Rehd. 亚组10. 赭黄花亚组 Subsect. Ochranthae Zabel emend. Rehd.)。
4
花冠筒基部非一侧肿大或具袋囊,筒长超过5枚相等或近相等(不为唇形)的裂片(组1. 直管组 Sect. Isoxylosteum Rehd., 亚组1. 杯苞亚组 Subsect. Cupulatae Hsu ct H. J. Wang)。
4
花冠筒基部多少一侧肿大或有明显的袋囊(组2. 囊管组 Sect. Isika DC. emend. Rehd.)。
5
叶全部对生;萼齿卵形至卵状三角形或扁圆形,如为披针形或钻形,则花冠常4裂。
6
5
叶通常3 (-4) 枚轮生,或兼有对生的;萼齿为狭或宽的披针形;花冠5裂。
16
6
柱头内藏。
7
6
柱头高出花冠筒。
13
7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分离。
8
7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合生。
9
8
小苞片分离;花冠钟状,裂片长为筒的1/2;叶下面被屈曲短柔毛。
8
小苞片合生成杯状;花冠细管状,裂片长约为筒的1/7;叶完全无毛。
9
叶脱落后小枝顶端常呈针刺状;花药顶端微露出花冠筒。
9
叶脱落后小枝顶端不呈针刺状;花药内藏。
10
10
花冠外面和叶两面有短糙毛。
10
花冠外面无毛;叶无毛或很少下面或仅中脉散生短糙毛。
11
11
幼枝被短柔毛;叶较狭长,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或条状矩圆形,长 (1-) 2-5厘米;花冠4-5裂。
11
幼枝被直的微糙毛或无毛;叶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或倒披针形,有时近圆形、宽椭圆形至矩圆形,长0.5-1.5厘米;花冠5裂。
12
12
叶和苞片较窄,倒卵形或卵形至倒披针形或披针形。
12
叶和苞片较宽,近圆形、圆卵形至宽椭圆形。
13
叶脱落后小枝顶端常呈针刺状;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分离。
14
13
叶脱落后小枝顶端不呈针刺状;双花的相邻两萼筒1/2或几全部合生。
15
14
花药与花丝几等长;植株矮小,高达60厘米。
14
花药明显地短于花丝;植株较大,高达1.5米。
15
叶下面灰绿色,密被短柔毛,有7-8对侧脉。
15
叶下面常呈粉绿色,疏被短柔毛或无毛,有4-5对侧脉。
16
叶下面通常被白色毡毛,或至少同一植株上的部分叶如此。
16
叶下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
17
冬芽有数对至多对外芽鳞*;小苞片分离或连合,有时缺失,如合生成杯状,则外面不具腺毛(次项见第148页)。
18
17
冬芽仅具1对外芽鳞;如有多对外芽鳞,则小苞片合成杯状,外面有多数腺毛。
54
18
萼檐** 无下延的帽边状突起。
19
18
萼檐有下延的帽边状突起(亚组5. 蕊帽亚组 Subsect. Pileatae Rehd.)。
19
花冠具5枚近于相等的裂片;如花冠唇形,则冬芽不具4棱角,内芽鳞在幼枝伸长时亦不增大和反折(亚组2. 紫花亚组 Subsect. Purpurascentes Rehd.)。
19
花冠唇形;冬芽具4棱角,否则内芽鳞在幼枝伸长时增大且常反折。
32
20
花冠5裂片近相等,或略不等大,但决不为唇形,比花冠筒短。
21
20
花冠唇形,唇瓣与花冠筒几等长。
31
21
花药内藏或至多达花冠筒口缘。
22
21
花药顶端或整个超出花冠筒,有时高出花冠裂片。
25
22
苞片宽大,叶状,阔卵形,长为萼筒的2-2. 5倍;叶下面中脉下半部有直的白色丝状柔伏毛。
22
苞片小,非叶状,比萼筒短或略较长;叶下面无上述毛被。
23
23
幼枝通常四周密被短柔毛;花冠外面上部或顶端至少蕾时疏生直糙毛。
23
幼枝无毛或有2纵列小卷毛;花冠外面无毛。
24
24
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柱不高出花冠裂片;果实黑色。
24
苞片钻形至披针形或条状倒披针形;花柱高出花冠裂片;果实红色。
25
萼筒无毛。
26
25
萼筒有毛。
30
26
花药有短糙毛;叶两面被灰白色弯曲短柔伏毛,下面毛较密。
26
花药无毛;叶两面无毛或被稍弯的短糙伏毛或仅上面有毛。
27
27
苞片宽大,叶状,长超过萼筒2-3倍或近相等。
28
27
苞片小,非叶状,短于萼筒至略较长;叶两面无毛。
29
28
总花梗极短或几无;冬芽顶端圆钝;叶两面无毛。
28
总花梗通常长1-2.5厘米;冬芽顶端渐尖或稍尖;叶两面被稍弯的糙伏毛,或仅上面有毛,很少两面无毛。
29
总花梗极细,常弓弯,较长,长1.5-3.5厘米;通常有小苞片;萼檐通常杯状,顶端有明显的齿或呈波状。
29
总花梗较粗壮,常劲直,较短,长2-5 (-20)毫米;小苞片无或极微小;萼檐极短,环状,顶端截形或有不明显的波状齿。
30
幼枝无毛或被微直硬毛;萼筒被短糙毛;叶下面散生糙伏毛;苞片叶状,长为萼筒的2-3倍。
30
幼枝和萼筒均被柔毛;幼叶下面密被灰白色绒状长柔毛,后仅脉上有毛;苞片小,非叶状,短于萼筒至略较长。
31
叶膜质,两面被微柔伏毛。
31
叶革质,两面被具瘤基的硬毛。
32
冬芽不具4棱角,内芽鳞在幼枝伸长时增大且常反折(亚组3. 短冠亚组 Subsect. Alpigenae Rehd.)。
32
冬芽具4棱角,内芽鳞在小枝伸长后不十分增大(亚组4. 红花亚组 Subsect. Rhodanthae Maxim.)。
33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分离。
34
33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1/2或全部合生。
38
34
小苞片2对,分离;冬芽有3对以上外芽鳞。
35
34
小苞片合生成杯状,稀杯状小苞裂为2爿;冬芽有2对外芽鳞。
37
35
叶两面除疏生微腺毛外几秃净;叶柄较长,长5-12毫米;冬芽有3对外芽鳞。
35
叶两面被疏或密的糙毛和疏腺;叶柄较短,长3-6 (-8) 毫米;冬芽约有5对外芽鳞。
36
36
总花梗长不到5厘米,花冠长约1厘米。
36
总花梗长5-9厘米;花冠长1.2-1.5厘米。
37
当年小枝、叶柄和总花梗均密被污白色短柔毛;叶矩圆形、倒卵状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2.5-5.5厘米,宽1-2.4厘米;叶柄短,长3-6毫米。
37
当年小枝、叶柄和总花梗均被疏或密的短腺毛而无短柔毛;叶三角状宽卵形至菱状宽卵形,长与宽均为2.5-5.3厘米;叶柄甚长,长1.5-2.5厘米。
38
小苞片分离;苞片叶状,卵状披针形至卵状矩圆形,长8-15毫米;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被开展的污白色糙毛及具腺糙毛;总花梗较长,长3-4 (-5) 厘米。
38
小苞片合生成杯状,有4枚浅圆裂片;苞片非叶状,钻形,长3-5毫米;幼枝、叶柄和总花梗仅初时散生腺毛,后变无毛;总花梗较短,长 (5-) 8-23毫米。
39
总花梗(或果梗)通常与叶柄等长或略较长;果实红色或黑色。
40
39
总花梗(或果梗)明显地比叶柄长(光枝柳叶忍冬 L. lanceolata var. glabra Chien 有时比叶柄短);果实黑色。
43
40
叶下面粉白色,常被微糙伏毛,长1-2.5厘米;果实黑色;幼枝、叶柄和总花梗无毛。
40
叶下面非粉白色,被短或长的柔毛,长2-8.5厘米;果实红色。
41
41
萼筒无腺;花冠筒短,长约为唇瓣之半;幼枝、叶柄和总花梗疏生柔毛或近无毛。
41
萼筒上部有腺;花冠筒与唇瓣等长或略较短;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密被短柔毛。
42
42
叶下面全被短柔毛。
42
叶下面无毛或仅脉上散生短柔毛。
43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分离或合生至中部。
44
43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合生至中部以上。
47
44
叶无毛或有时上面被肉眼难见的微糙毛或微腺;花先白色后转黄色。
44
叶两面有短柔毛或仅下面中脉两侧有白色髯毛;花淡紫色或紫红色。
45
45
叶仅下面中脉两侧有白色髯毛;总花梗长 (1.5-) 2-3厘米。
45
叶两面疏生短柔毛;总花梗较短,通常长1.5厘米以下。
46
46
幼枝、叶柄、总花梗和花冠外面(至少囊部)均被短柔毛,有时夹生微直毛。
46
幼枝无毛;叶柄、总花梗和花冠外面也常无毛。
47
萼齿披针形,长与萼筒相等或略超过。
47
萼齿宽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比萼筒短。
48
48
叶下面初时被由微柔毛组成的灰白色细毡毛,后毛变稀或秃净、边缘无睫毛;萼齿狭长,三角状披针形。
48
叶下面散生小刚伏毛或近无毛,边缘有睫毛;萼齿短,宽三角形。
49
叶纸质,长5-10 (-13.5) 厘米,卵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具锐尖头,下面近基部中脉两侧常密生白色长柔毛。
49
叶纸质、薄革质或革质,较短,长1-6 (-15) 厘米,近圆形至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顶端钝或圆,很少锐尖,下面中脉两侧无长柔毛。
50
50
叶上面中脉凹陷或至少低平而不凸起,基部通常圆形至宽楔形。
51
50
叶上面中脉明显凸起,基部通常楔形。
53
51
叶纸质,上面无光泽,边缘有明显的硬睫毛;花冠裂片长为花冠筒的1/2左右。
51
叶薄革质或革质,上面有光泽,边缘无毛或有少数硬睫毛;花冠裂片长为花冠筒的1/2-1/4。
52
52
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0.5-) 1-4 (-8) 厘米,顶端渐尖而具尖或钝、极稀圆的头,上面中脉密生短糙毛;花冠长7.5-12毫米。
52
叶近圆形、卵形至矩圆形,较小,长0.4-1 (-1.5) 厘米,顶端圆或钝,上面中脉无毛或有少数微糙毛;花冠较小,长 (4-) 5-7毫米。
53
叶革质,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或菱状矩圆形。
53
叶纸质,条形或条状矩圆形。
54
小苞片合生成坛状壳斗或杯状,完全或部分包围双花的相邻两萼筒。
55
54
小苞片不如上述。
58
55
小苞片合生成坛状壳斗,无毛,果熟时变肉质而不开裂;花冠筒状漏斗形,整齐或近整齐(亚组6. 蓝果亚组 Subsect. Caeruleae Rehd.)。
55
小苞片合生成杯状或坛状壳斗,外面有毛,果熟时不变肉质,开裂而释出果实;花冠唇形(亚组7. 葱皮亚组 Subsect. Chlamydocarpi Jaub. et Spach)。
56
花冠筒比花冠裂片长1.5-2倍;花丝上部伸出花冠。
56
花冠筒比花冠裂片长2-3倍;雄蕊仅花药微外露。
57
小苞片合生成坛状壳斗,完全包被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幼时外面密被长短不一的直糙毛,果熟时才开裂。
57
小苞片合生成杯状,仅四周包围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外面密被腺毛,果未充分成熟时即开裂。
58
冬芽有1对连合成帽状、有纵褶皱的外鳞片(亚组8. 大苞亚组 Subsect. Bracteatae Hook. f. et Thoms.)。
58
冬芽有数对分离、交互对生的鳞片,有时最下一对与芽体等长,将其余鳞片盖没,但无纵褶皱(亚组9. 郁香亚组 Subsect. Fragrantissimae Rehd.)。
59
花柱短,长约达花冠筒之半。
60
59
花柱与花冠筒等长或较长。
62
60
花与叶同时开放,花期6月;花冠淡黄绿色,近唇形;花柱有微糙毛。
60
花先于叶开放,花期3-4月;花冠白色、淡红色或玫瑰红色,整齐或近整齐;花柱无毛。
61
61
萼檐比萼筒短;叶边缘通常浅波状至浅波裂或齿裂。
61
萼檐比萼筒长2倍;叶全缘。
62
雄蕊不高出花冠筒;花冠较长,长3-4厘米;萼檐宽大,长4-5毫米。
62
雄蕊高出花冠筒;花冠长1.5-3厘米;萼檐不十分宽大。
63
63
花冠筒长为花冠裂片之半;同一朵花的萼齿大小不等。
63
花冠筒比花冠裂片长;萼齿大小相等或不具。
64
64
直立灌术,高达1-2 (-3) 米;萼檐无明显的齿。
65
64
平卧矮灌术,高至多达20厘米;萼檐有明显的齿。
66
65
幼枝、叶柄、叶下面、总花梗和苞片均密被肉眼难见的微糙毛;萼筒无毛;果实蓝黑色。
65
至少叶下面无上述毛被;萼筒常有刚毛和腺毛;果实红色。
66
花柱中部以下有毛;小枝、叶柄和苞片外面均被柔毛。
66
花柱无毛;小枝和叶柄均被微硬毛和微腺毛;苞片外面无毛。
67
花冠近整齐或稍不整齐,但非唇形;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分离;植物体的毛被不具瘤基。
68
67
花冠唇形;双花的相邻两萼筒连合,如为分离,则植物体具稠密、有瘤基的微硬毛或刺毛。
70
68
花先于叶开放;花冠裂片比花冠筒长2倍;雄蕊高出花冠裂片。
68
花与叶同时开放或开于叶后;花冠筒比花冠裂片长2倍;雄蕊不高出花冠裂片。
69
69
双花及其2苞片均发育;萼檐长1-2毫米,有钝齿。
69
双花之一连同其苞片均退化;萼檐极短,长不足0.5毫米,口缘截状或浅波状。
70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分离。
71
70
双花的相邻两萼筒连合至中部或全部连合。
73
71
花冠筒狭漏斗形,长与花冠裂片相等或相近;叶较大,长2-6.5厘米。
71
花冠筒狭细圆柱形,长为花冠裂片的1.5-2倍;叶较小,长0.6-2厘米。
72
72
叶下面被灰色毡毛状短柔毛,沿脉常有较长的糙毛。
72
至少老叶下面无毛或仅脉上被短硬伏毛。
73
幼枝和叶柄密被微糙毛和倒硬毛;叶较小,长1-2.2厘米。
73
幼枝和叶柄无毛或疏生倒硬毛;叶通常长3厘米以上。
74
74
叶无毛或仅下面中脉有少数刚伏毛,更或仅下面基部中脉两侧有稍弯短糙毛。
74
叶两面或至少下面中脉密被刚伏毛,有时夹杂短糙毛或短柔毛。
75
75
叶下面被刚伏毛而无短柔毛,或有时中脉下部或基部两侧有短糙毛。
75
叶下面除被刚伏毛外,还夹杂短柔毛或仅基部中脉两侧有短柔毛。
76
平卧灌木;叶较小,长1-2厘米。
76
直立灌木;叶长2厘米以上。
77
77
小苞片分离,长为萼筒的1/4-1/2;总花梗通常长1厘米以上,远超过叶柄。
78
77
小苞片基部多少连合,长为萼筒的1/2至几相等,顶端多少截状;总花梗长不到1厘米,很少超过叶柄。
84
78
冬芽小,卵圆形,通常有2-3 (-4) 对鳞片,鳞片边缘无毛或具短睫毛;萼筒秃净。
79
78
冬芽大,卵状披针形,有5-6对外鳞,鳞片边缘密生白色长睫毛;萼筒具腺,有时被疏柔毛。
83
79
花冠筒长约与唇瓣相等或略较短。
80
79
花冠筒极短,长约为唇瓣之半。
81
80
植株不呈粉绿色;叶除有时具缘毛外余均无毛。
80
植株多少呈粉绿色;叶两面均被白色短柔毛。
81
叶倒卵形至椭圆形,较短,长2-4厘米,顶端钝而具小凸尖或急尖;萼齿宽卵形或半圆形,极短,长约为萼筒的1/8,常具缘毛;苞片短于萼筒。
81
叶矩圆状倒卵形、卵状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6 (-10) 厘米,顶端渐尖至急渐尖;萼齿卵状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之半,无缘毛;苞片长超过萼齿。
82
82
幼枝被绒状短柔毛;叶下面密被短柔毛。
82
幼枝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叶下面或仅脉上疏生短柔毛。
83
幼枝、叶柄和总花梗被开展的直糙毛和微糙毛;叶下面疏生直或稍弯的糙伏毛。
83
幼枝、叶柄和总花梗被多少弯曲的短柔毛;叶下面被绒状短柔毛至近无毛。
84
萼檐有5齿,齿宽三角形或披针形,顶端尖。
85
84
萼檐全裂为二半或仅一侧撕裂,具极短的三角形齿。
86
85
花冠先白色后转黄色;小苞片和幼叶绿色。
85
花冠、小苞片和幼叶均带淡紫红色。
86
叶通常矩圆形、卵状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顶端钝而常具凸尖,或短尖至锐尖。
86
叶通常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顶端长渐尖至短渐尖。
87
花冠筒有长距,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合生;果实红色(亚组11. 长距亚组 Subsect. Calcaratae Rehd.)。
87
花冠筒无距;双花的相邻两萼筒分离;果实黑色或蓝黑色(亚组12. 缠绕亚组 Subsect. Volubilis Hsu. et H. J. Wang)。
88
匍匐灌木;叶革质,顶端钝至圆形,有时具小凸尖,或微凹缺。
88
缠绕藤本。
89
89
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被开展的黄褐色长刚毛和腺毛;叶边缘至少有2行小刚睫毛。
89
植株被短柔毛或卷曲、贴伏或开展的糙毛,但决无刚毛,有时完全无毛。
90
90
叶下面无毛或被疏或密的糙毛、短柔毛或短糙毛,但不密集成毡毛,毛之间有空隙(在放大镜下可见)。
91
90
或至少幼叶下面被毡毛,毛之间无空隙。
108
91
花冠唇瓣极短,长约为花冠筒的1/8。
91
花冠唇瓣长至少为花冠筒的2/5。
92
92
萼筒密被短柔毛。
92
萼筒无毛。
93
93
苞片大,叶状,卵形,长达3厘米;总花梗明显;幼枝密被开展的直糙毛。
94
93
苞片小,非叶状;如为叶状,则总花梗极短或几缺。
95
94
幼枝暗红褐色;花冠白色(有时向阳面基部微红色),后变黄白色。
94
幼枝紫黑色;花冠外面紫红色,内面白色。
95
苞片略短于萼筒或超过之。
96
95
苞片极小,三角形,长1-2毫米,远比萼筒为短。
106
96
花冠长3厘米以下。
97
96
花冠较长,长3-14厘米。
101
97
总花梗长5毫米以上;萼齿无毛或仅有缘毛;花柱至少中部以下有毛。
98
97
总花梗较短,通常长5毫米以下,有时几缺;萼齿外面和边缘都有毛。
99
98
幼枝、叶柄和叶缘都有糙毛,或至少叶上面中脉有短糙伏毛。
98
全株无毛或仅叶柄有少数糙毛。
99
花柱全部有密毛;萼齿条状披针形或条形。
99
花柱完全无毛。
100
100
苞片长远超过萼齿,有时呈叶状;总花梗极短或几无;叶柄长5毫米以下;叶两面通常仅中脉有短糙毛;萼齿近三角形。
100
苞片与萼齿几等长;总花梗和叶柄都较长;叶两面密被铁锈色糙毛;萼齿条形。
101
叶下面有光柄或具极短柄的桔黄色或桔红色蘑菰状腺;幼枝密被灰黄色或灰白色短柔毛。
102
101
叶下面无腺或具有柄的腺毛而非蘑菰状腺。
103
102
花冠外面疏被倒生微伏毛,且常具腺。
102
花冠外面无毛或花冠筒有少数倒生微伏毛而无腺。
103
幼枝和叶下面多少有毛。
104
103
植物体几乎完全无毛。
105
104
幼枝和叶下面密被开展的黄褐色毡毛状弯糙毛,毛长不超过2毫米。
104
幼枝除密被短柔毛外,还有开展的黄褐色长糙毛,毛长2毫米以上。
105
雌、雄蕊都不伸出花冠之外;叶卵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
105
雌、雄蕊都伸出花冠之外;叶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
106
叶纸质;小枝、叶柄和总花梗均密被灰白色微柔毛;花冠长2-3.5厘米。
106
叶革质,无毛;花冠较长,长8-12厘米。
107
107
花冠纤细,长约8厘米;叶长4-6厘米。
107
花冠粗大,长9厘米以上;叶较大,长7-15厘米。
108
幼枝密被绒状或薄绒状短柔毛或短糙伏毛而无开展的长糙毛,毛长不超过2毫米。
109
108
幼枝除密被短柔毛外,还有开展的淡黄褐色长糙毛,毛长超过2毫米,或幼枝近无毛。
113
109
幼枝、叶柄和花序的毛被黄褐色或灰黄褐色;叶下面网脉不隆起,故不呈蜂窝状。
110
109
植物体的毛被通常呈灰白色;叶上面网脉不凹陷,下面因网脉明显隆起而呈蜂窝状。
112
110
叶或至少老叶,上面网脉凹陷而呈明显的皱纹状;花冠长2.5厘米以上。
110
叶上面网脉不明显凹陷,故不呈皱纹状;花冠长2.5厘米以下。
111
111
叶下面小脉隆起;双花数朵至10余朵集合成腋生或顶生的伞房花序,很少单生于叶腋;总花梗长3-15毫米;花丝和花柱的基部都有毛。
111
叶下面小脉不隆起;双花常单生于叶腋或少数集合于短枝顶;总花梗极短或无;花丝和花柱均无毛。
112
苞片无柄,非叶状,长2-4毫米;萼筒无毛;幼枝(或其顶梢)、叶柄和总花梗均密被薄绒状短糙毛。
112
苞片有柄,叶状,较长,长4毫米以上;萼筒上半部疏生短柔毛;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密被灰白色卷曲短柔毛。
113
花冠长3厘米以下;叶下面被由长,短两种柔毛组成的灰白色毡毛。
113
花冠长4厘米以上。
114
114
萼齿三角形,长达1毫米,宽几相等;叶下面被由短柔毛组成的灰白色至灰黄色细毡毛。
114
萼齿长三角状披针形至三角形,长超过宽;叶下面除糙毛外,主要被由短糙毛组成的灰白色或黄白色毡毛。
115
花冠整齐或稍不整齐,非唇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上部 [亚组13. 红黄亚组 Subsect. Phenianthi (Rafin.) Rehd.]。
115
花冠唇形;雄蕊着生于唇瓣基部(亚组14. 弯花亚组 Subsect. Lonicera)。
116
花通常2至数轮生于小枝顶;雄蕊在花冠筒内的着生处远低于花冠裂片基部;花丝比花药长;花冠外面桔红色,内面黄色,长约5厘米,筒比裂片长5-6倍。
116
花仅1轮生于小枝顶;雄蕊在花冠筒内的着生处稍低于花冠裂片基部;花丝长约等于花药;花冠外面黄色,长2-3.5厘米,筒比裂片长3-4倍。
117
117
花冠内外两面都呈黄色,长2.5-3.5厘米,外面疏生长糙毛和腺;萼筒上部有腺毛,萼齿有糙缘毛。
117
花冠外面红黄色,内面红色,长约2厘米,外面无毛;萼筒无腺毛,萼齿无缘毛。
118
花冠长5-9厘米;叶下面被短糙毛或至少中脉下部两侧密生横出的髯毛状短糙毛,很少无毛。
118
花冠较短,长不超过2.5厘米;叶下面无毛或有长和短的柔伏毛,中脉两侧无髯毛状短糙毛。
119
119
花序下的1-2对叶基部相连成盘状;萼筒无毛;叶无缘毛。
119
花序下的1对叶虽其形状不同于寻常叶,但不连合成盘状;萼筒密被长纤毛和微腺毛;叶边缘有长睫毛。
《中国植物志》第72卷(1988)
0http://blooge.cn/flora/5132.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