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属 Allium L. (Lili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9-4-24 23:49 ė228次浏览
32. 葱属――Allium L.
名称文献:L. , sp. pl. ed. 1, 294. 1755; et Gen. pl. ed. 5, 143. 1754; G. Don, Monogr. All. 1827; Regel, All. Monogr. 1875; Vved. inFl. URSS 4: 112. 1935; Stearn in Herbertia 11: 45. 1946; Ha. rold E. Moore in Baileya 2, 3-4: 103, 117. 1954; et. 3, 3-4: 137, 156, 1955.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绝大部分的种具特殊的葱蒜气味;具根状茎或根状茎不甚明显;地下部分的肥厚叶鞘形成鳞茎,鳞茎形态多样,从圆柱状直到球状,最外面的为鳞茎外皮,质地多样,可为膜质,革质或纤维质;须根从鳞茎基部或根状茎上长出,通常细长,在有的种中则增粗,肉质化,甚至呈块根状。叶形多样,从扁平的狭条形到卵圆形,从实心到空心的圆柱状,基部直接与闭合的叶鞘相连,无叶柄或少数种类叶片基部收狭为叶柄,叶柄再与闭合的叶鞘相连。花葶从鳞茎基部长出,有的生于中央(由顶芽形成),有的侧生(由侧芽形成),露出地面的部分被叶鞘或裸露;伞形花序生于花葶的顶端,开放前为一闭合的总苞所包,开放时总苞单侧开裂或2至数裂,早落或宿存;小花梗无关节,基部有或无小苞片;花两性,极少退化为单性(但仍可见到退化的雌、雄蕊);花被片6,排成两轮,分离或基部靠合成管状;雄蕊6枚,排成两轮,花丝全缘或基部扩大而每侧具齿,通常基部彼此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有时合生部位较高而成筒状;子房3室,每室一至数胚珠,沿腹缝线的部位具蜜腺,蜜腺的位置多在腹缝线基部,蜜腺的形状多样,有的平坦,有的凹陷,有的具帘,有的隆起等等,花柱单一;柱头全缘或3裂。蒴果室背开裂。种子黑色,多棱形或近球状。本属植物花葶上不具叶或叶状苞片;伞形花序生于花葶顶端,花序开放前为一闭合的总苞所包,开放时总苞破裂。很容易区别于本科其他各属。
产地分布:约有500种,分布于北半球。我国有110种(包括变种和引进的外来种),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生于干旱地区的种类较多,但有的种类则生于荫湿的沟边林下或多水的草甸上。
功能用途:本属的不少种类可以食用,有的种类已作为蔬菜长期广泛栽培,如蒜 A. sativumL. 、葱 A. fistulosum L.、韭 A.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头 A. chinense G. Don.、洋葱 A. cepa L. 等等。有的种类亦可作药用,如薤白 A. macrostemon Bunge、蒜、韭、葱等等的鳞茎或种子。
检索表
1
叶常2枚,对生状,少为1枚或3枚,条形至卵圆形,基部常收狭成叶柄;子房基部收狭成短柄,每室1胚珠 (Sect. Anguinum G. Don)
1
叶数枚,带形、条形、半圆柱状、圆柱状、管状,实心或中空,基部不收狭成叶柄(A. wallichii Kunth var.platyphyllum J. M. Xu 例外,其叶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收狭成叶柄);子房每室2至数胚珠,若为1胚珠,则鳞茎外皮绝不成明显的网状。
8
2
叶1枚,卵状宽椭圆形,长16.5-22.8厘米,宽11.3-15.7厘米,基部心形,具近与叶片等长的叶柄(四川、湖北)。
2
叶2-3枚,明显较小。
3
3
外轮花被片比内轮的宽,或与其等宽。
4
3
外轮花被片比内轮的狭。
126
4
花葶远比叶短,高2-5厘米,3/4-4/5被叶鞘;叶矩圆形至狭矩圆形,具短柄(云南、四川)。
4
花葶比叶长,或略比叶短,高10-80厘米;叶具较长的叶柄,或向基部渐狭,叶柄不明显。
5
5
叶条形,条状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向基部渐狭,叶柄不明显;花紫红色至淡红色,稀白色(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安徽)。
5
叶卵圆形、矩圆状卵圆形或披针状矩圆形,基部圆形至心形;叶柄明显。
6
6
花被片条状披针形,外轮的宽0.5-1毫米,内轮的上部边缘具小齿,先端渐尖;叶片基部深心形,边缘皱波状;叶片和叶柄无乳头状突起(四川)。
6
花被片披针状矩圆形、狭矩圆形至矩圆形,外轮的宽1.4-2毫米,内轮花被片边缘全缘,极稀在上部具1枚小齿,先端钝,具凹缺或不规则小齿;叶片基部圆形至浅心形,稀为深心形;叶片和叶柄常具乳头状突起。
7
7
叶片无白色叶脉;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狭(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陕西、湖北)。
7
叶片具白色叶脉;内、外轮花被片等宽(四川)。
8
根粗壮,有时近块根状;叶条形,具明显的中脉;花葶常具2或3条纵?;子房每室1或2胚珠 (Sect. Bromatorrhiza Ekberg)
8
根纤细,绳索状;叶无明显的中脉;花葶常不具纵?;子房每室具2至数枚胚珠。
18
9
子房每室1胚珠。
10
9
子房每室2胚珠。
12
10
小花梗不等长;伞形花序近扇状;花丝为花被片长的1/3-1/2;子房基部无明显的柄;柱头3裂(四川、云南)。
10
小花梗近等长;伞形花序近球状;花丝与花被片等长,或略短于花被片;子房基部收狭成短柄;柱头点状。
11
11
植株高大;花葶比叶长沙,高 (10-) 20-60厘米;叶宽5-10 (-28) 毫米;花白色(四川、云南、西藏,也有栽培)。
11
植株通常矮小;花葶比叶短,高3-15 (-30) 厘米;叶宽2-5 (-10) 毫米;花淡绿黄色至淡黄色(四川、云南)。
12
花黄色;花被片基部彼此靠合成短管(云南)。
12
花白色、红色、紫红色至黑紫色;花被片彼此分离。
13
13
花丝2/3-3/4合生成管状。
14
13
花丝仅基部合生。
15
14
花被片先端钝圆或微凹;内轮花丝分离部分的基部常呈肩状扩大(西藏、云南、四川、青海)。
14
花被片先端渐尖;内轮花丝分离部分的基部不呈肩状扩大(四川、甘肃)。
15
花白色;花被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或不规则的2裂(西藏、青海)。
15
花红色、紫红色至黑紫色;花被片矩圆形、狭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先端钝、截平或凹缺。
16
16
花钟状开展;花被片在花后不反折,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狭,卵状矩圆形,外轮的宽矩圆形,长8-12毫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16
花星芒状开展;花被片在花后反折,内外轮相似,矩圆状椭圆形至狭矩圆状椭圆形,长5-9毫米。
17
17
叶条形,基部不收狭成柄;花葶下部被叶鞘(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
17
叶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收狭成叶柄;花葶的1/2被叶鞘(云南)。
18
鳞茎圆柱状,圆锥状或卵状圆柱形,稀卵状,常数枚聚生,根状茎明显 (Sect. Riziridium G. Don)
18
鳞茎球状、卵球状、卵状,若圆柱状至卵状圆柱形,则叶粗壮为中空的圆柱状,常单生;根状茎不明显。
91
19
鳞茎外皮破裂成纤维状,呈网状、近网状或松散的纤维状。
20
19
鳞茎外皮革质、薄革质、纸质、膜质,不破裂、片裂、条裂,或仅顶端呈纤维状。
51
20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紫色、黑紫色,或黄色。
21
20
花紫蓝色或蓝色。
45
21
花丝比花被片、短或等于或稍长于花被片,但最长不超过花被片长的1/4。
22
21
花丝比花被长1/4以上。
39
22
花黄色,后变红色;花丝约3/5-4/5合生成管状;花被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9.5-16.8毫米;叶宽条形,常比花葶长(新疆)。
22
花非黄色;花丝仅基部合生,或1/6-1/2合生成筒状,但花紫红色或紫红色到白色。
23
23
内轮花丝基部不具齿。
24
23
内轮花丝基部具齿或齿片。
35
24
花葶的1/4-1/2被叶鞘。
25
24
花葶基部被叶鞘。
29
25
鳞茎外皮呈明显的网状。
26
25
鳞茎外皮多少呈网状。
27
26
小花梗不等长,比花被片长2-7倍;花被片长6-8毫米(新疆)。
26
小花梗不等长,从稍长于花被片直到比其长2 (-3) 倍;花被片长7-14毫米(国内现无标本)。
0
27
叶条形,宽2-5毫米,小花梗等长(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
27
叶半圆柱状,宽0.5-1毫米,小花梗不等长。
28
28
鳞茎外皮黄褐色;内轮花丝基部成三角形扩大,向上逐渐收狭,基部比外轮的基部宽3倍;子房基部具小的凹陷蜜穴(新疆)。
28
鳞茎外皮褐色;内轮花丝基部成三角形扩大,向上突然收狭,基部比外轮的基部宽2倍;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新疆)。
29
鳞茎外皮呈网状或近网状;花白色至淡红色。
30
29
鳞茎外皮呈纤维状,或仅基部近网状;花黑紫色、紫色、紫红色或淡红色。
127
30
内轮花丝宽三角形,基部比外轮的基部约宽1倍;花被片具深紫色中 脉,顶端明显具反折的尖头;鳞茎外皮呈清晰的网状(新疆、西藏)。
30
内轮花丝狭三角形,基部比外轮的基部稍宽;花被片无深紫色中脉。
31
31
小花梗与花被片等长,基部无小苞片,或具很小的小苞片;花被片长约3毫米(国内现无标本)。
0
31
小花梗为花被片长的2-4倍,基部具小苞片;花被片长于4毫米。
32
32
内轮花丝基部扩大。
33
32
内轮花丝基部不扩大。
34
33
叶半圆柱状至圆柱状,宽0.5-1.5毫米;花淡红色到紫红色(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辽宁)。
33
叶条形,宽1.5-3 (-5) 毫米;花紫色到黑紫色;(四川、云南、西藏)。
34
花喇叭状开展;花丝为花被片的长1/2-2/3;子房顶端收狭,基部无凹陷的蜜穴(四川、云南、西藏)。
34
花筒状开展;花丝比花被片稍短至稍长;子房顶端不收狭,基部具有窄帘的凹陷蜜穴(西藏)。
35
花丝为花被片长的1/2(四川、云南、西藏)。
35
花丝等于或略长于花被片。
36
36
叶条形,宽2-5毫米(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
36
叶半圆柱状,宽0.25-1毫米。
37
37
鳞茎外皮稍网状;花丝的1/6-1/2合生成筒状,合生部分的1/3-1/2与花被片贴生(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37
鳞茎外皮呈清晰的网状;花丝仅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
38
38
小花梗比花被片长1-2倍,基部具小苞片;花淡紫色至紫色;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宁夏、内蒙古、河北)。
38
小花梗比花被片约长1倍,基部无小苞片;花淡红色;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四川)。
39
花被片基部的1.5-2毫米靠合成短管;花丝基部1.5-2毫米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云南)。
39
花被片离生;花丝仅基部合生。
40
40
鳞茎外皮呈清晰的网状,常为红色;内轮花丝下部扩大成矩圆形,扩大部分占花丝长度的1/3-1/2,每侧顶端各具1齿;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西藏、云南、四川、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40
鳞茎外皮网状,不为红色;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扩大部分不到花丝长度的1/3;子房基部具凹陷的蜜穴。
41
41
花白色至淡黄色。
42
41
花淡红色、紫红色至紫色。
43
42
叶半圆柱状,中空,宽1-5毫米,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有时齿端又分裂成2-4枚不规则的小齿(内蒙古、甘肃)。
42
叶条形,扁平,宽2-7毫米;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单齿(新疆)。
43
鳞茎外皮呈网状;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子房基部具凹陷的蜜穴(新疆)。
43
鳞茎外皮呈纤维状,有时略呈网状;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
44
44
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枚高(1-) 2-3毫米的齿片,齿片顶端具2至数枚不规则小齿(四川、甘肃、陕西、湖北、安徽)。
44
内轮花丝的基部无齿(四川)。
45
花丝比花被片短。
46
45
花丝多少比花被片长。
48
46
花被片狭矩圆形至. 狭卵状矩圆形,长11-14 (-17) 毫米,边缘全缘;花丝常为花被片长的4/5;花柱常比子房长2-3倍(云南、四川)。
46
花被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10毫米,至少内轮的边缘具数枚不规则的小齿;花被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10毫米,至少内轮的边缘具数枚不规则的小齿;花丝常为花被片长的1/2-2/3;花柱比子房短或与子房近等长。
47
47
花被片渐尖,内外花被片等长和等宽,边缘均具不规则的小齿,稀外轮的边缘全缘;叶条形,背面呈龙骨状隆起,干后常扭卷(四川)。
47
花被片钝头,内轮的比外轮的长而宽,仅内轮的边缘具不规则的小齿;叶条形,扁平(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48
叶半圆柱状(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四川、湖北)。
48
叶条形,扁平。
49
49
小花梗极不等长,比花被片长2-4倍(四川)。
49
小花梗近等长,从与花被片近等长直到比其长l倍。
50
50
鳞茎外皮呈网状;伞形花序少花,松散;小花梗比花被片长1.5-2倍;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四川、湖北)。
50
鳞茎外皮近网状;伞形花序多花,密集;小花梗从与花被片近等长直到比其长1.5倍;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长齿,有时齿的上部又具小齿(河北、山西、河南)。
51
花丝比花被片短,最长不超过花被片长的4/5。
52
51
花丝稍短于、等于或长于花被片。
65
52
花蓝色。
53
52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淡紫色、紫色,或黄色、亮草黄色。
55
53
花被片狭矩圆形至狭卵状矩圆形,长11-14 (-17) 毫米,边缘全缘;花丝常为花被片长的4/5;花柱常比子房长2-3倍(云南、四川)。
53
花被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10毫米,至少内轮的边缘具数枚不规则的小齿;花丝常为花被片长的1/2-2/3;花柱常比子房短或与子房近等长。
54
54
花被片渐尖,内外轮等长和等宽,边缘均具不规则的小齿,稀为外轮的边缘全缘;叶条形,背面呈龙骨状隆起,干后常扭卷(四川)。
54
花被片钝头,内轮的比外轮的长而宽,仅内轮的边缘具不规则的小齿;叶条形,扁平(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55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淡紫色或紫色。
56
55
花淡黄色或亮草黄色。
64
56
花丝的3/4-4/5合生成坛状,内轮花丝外离部分的基部呈肩状扩大,有时每侧各具1齿;鳞茎外皮膜质,污灰色,或带褐色(新疆)。
56
花丝仅基部合生,或1/3-1/2合生。
57
57
鳞茎外皮革质;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
58
57
鳞茎外皮膜质、纸质或薄革质;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
59
58
鳞茎外皮褐色,顶端破裂为略呈网状的纤维;小花梗不等长,果期尤明显,有的可为花被片长的2-3倍(新疆)。
58
鳞茎外皮淡黄褐色,顶端条裂;小花梗近等长,从与花被片近等长直到为其长的1倍(新疆)。
59
花被片长6-18毫米,内轮的顶端钝圆。
60
59
花被片长2.8-5毫米,内轮的顶端平截或钝圆状平截。
62
60
叶条形,宽1.5-4毫米;花被片长3-18毫米;花丝约为花被片长的1/2(西藏)。
60
叶半圆柱状,宽0.5-1毫米;花被片长6-7.5毫米;花丝为花被片长的2/3-3/4。
61
61
鳞茎紧密聚生;鳞茎外皮纸质,顶端破裂成纤维状;小花梗约比花被片长1倍;花被片卵状矩圆形,长7-7.5毫米,宽约3毫米;二内轮花丝基部扩大,向顶端逐渐收狭成狭三角形(甘肃)。
61
鳞茎因根状茎横走而呈疏散的丛生状;鳞茎外皮膜质,条裂;小花梗与花被片近等长或比其长一半;花被片椭圆形至卵至卵形,长6-7毫米,宽3-4毫米;内轮花丝基部约1/2扩大成狭卵形(新疆)。
62
叶、花葶和小花梗沿纵?均具细糙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
62
叶、花葶和小花梗光滑,或仅在叶和小花梗的纵棱上具细糙齿,但花葶光滑。
63
63
植株较矮小;小花梗近等长,长0.5-1.5厘米;花被片长2.8-4.2毫米(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宁夏、河南、江苏、浙江)。
63
植株高大;小花梗不等长,长1.5-3.5厘米;花被片长3.9-5毫米(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新疆)。
64
鳞茎圆柱状,下部增粗;叶宽条形,扁平,略呈镰状弯曲;常为花葶长的1/2, 很少近等长(青海、甘肃)。
64
鳞茎卵状球形或卵状;叶半圆柱状条形,近与花葶等长(青海、甘肃)。
65
叶半圆柱状或圆柱状,宽0.5-4毫米,实心或中空。
66
65
叶条形、带形或条状披针形。
76
66
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每侧各具1钝齿。
67
66
内轮花丝基部不具齿。
68
67
内轮花丝扩大部分占花丝长度的4/5(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
67
内轮花丝扩大部分占花丝长度的1/2以下(甘肃、陕西)。
68
总苞具比自身长数倍的喙;鳞茎外皮褐色或红褐色,革质,不破裂或片状破裂。
69
68
总苞具短喙。
70
69
花紫红色或淡红色,稀白色(新疆)。
69
花淡黄色;花被片具绿色的中脉(国内现无标本)。
0
70
花白色、淡黄色或绿黄色。
71
70
花淡红色、红色、淡紫色至紫色。
72
71
鳞茎外皮红褐色,有光泽;花葶实心;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
71
鳞茎外皮淡棕色至棕色,无光泽;花葶中空;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四川、云南)。
72
花丝略短于、等于或略长于花被片。
73
72
花丝比花被片长1.5-2倍。
75
73
子房沿腹缝线具隆起的蜜囊,蜜囊在子房基部开口(新疆)。
73
子房基部无蜜囊。
74
74
鳞茎粗3-6毫米,数枚丛生;鳞茎外皮灰白色或略带红色,纸质,条裂,有时顶端纤维状;内轮花丝中下部扩大成宽卵形(甘肃、陕西)。
74
鳞茎粗5-10毫米,单生或2枚聚生;鳞茎外皮淡褐色至带黑色,老时近章质,通常不破裂,有时顶端条裂;内轮花丝狭三角状锥形(黑龙江、新疆)。
75
鳞茎外皮棕色,革质,无光泽,不破裂或顶端条裂;叶半圆柱状至近圆柱状,宽0.5-1 (-1.5)毫米,边缘具纤毛状短齿或糙齿(新疆)。
75
鳞茎外皮红褐色,干膜质至近革质,有光泽;叶半圆柱状,中空,宽2-3毫米,平滑(河北、山西)。
76
鳞茎具粗壮的横生或斜生根状茎;花葶因具2纵?而常呈二?柱状。
77
76
鳞茎具直生的根状茎;花葶圆柱状。
80
77
叶的背面具1纵?;子房的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山东)。
77
叶的背面无纵?;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
78
78
花白色至黄色;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河北)。
78
花淡红色、淡紫色至紫红色;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
79
79
内轮花丝基部不具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
79
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新疆)。
80
花黄绿色至淡黄色。
81
80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紫色或蓝色。
82
81
植株粗大;花葶高60-100厘米;叶宽5-20毫米(新疆)。
81
植株矮小;花葶高20-50厘米;叶宽3-8毫米(西藏、四川、甘肃、青海)。
82
叶条形,伸直。
83
82
叶条形,常呈镰状弯曲。
90
83
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
84
83
子房基部具无帘的凹陷蜜穴,或不具凹陷的蜜穴。
87
84
叶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宽0.5-2.3厘米;总苞具长喙,喙有时可长达7厘米;花白色(山西、河南、陕西、四川)。
84
叶条形,宽0.2-0.6 (-0.8) 厘米;总苞具短喙;花淡红色、淡紫色、紫色、紫蓝色至蓝色。
85
85
内轮花丝的基部无齿,锥状(四川)。
85
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片或长齿。
86
86
伞形花序较松散;花淡红色、淡紫色或紫色;内一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齿片,齿片顶端常具2至数枚不规则小齿;小花梗比花被片长2-4倍(四川、甘肃、陕西、湖北、安徽)。
86
伞形花序半球状至近球状,具密集的花,花蓝色或紫蓝色,稀紫色;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长齿,有时齿的上部又具小齿;小花梗从与花被片近等长直到为其长的1.5倍(山西、河北、河南)。
87
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叶狭条形,宽0.5-1.5 (-30) 毫米;鳞茎外皮棕色,常破裂成狭条状(新疆)。
87
子房基部具凹陷的蜜穴;叶条形,宽2-10 (-17) 毫米。
88
88
鳞茎外皮膜质或纸质,黑色至黑褐色,无光泽,不破裂;花被片有光泽(新疆、甘肃)。
88
鳞茎外皮革质,红褐色,有光泽,片状破裂;花被片无光泽。
89
89
内轮花丝的基部不具齿(新疆)。
89
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新疆)。
90
鳞茎外皮褐色至黄褐色,革质;花葶高20-60厘米;子房基部凹陷的蜜穴(新疆、甘肃、青海、西藏)。
90
鳞茎外皮灰黑色,膜质或纸质;花葶高6-10厘米;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西藏)。
91
叶为中空、平滑的圆柱状,通常粗壮。
92
91
叶条形、三棱状条形、?柱状或半圆柱状,稀为中空的圆柱状,但不粗壮。
102
92
鳞茎圆柱状至卵状圆柱形;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花丝基部不具齿 (Sect. Schoenoprasum G. Don)
92
鳞茎扁球状、球状、卵球状至矩圆状球形,稀为基部增粗的圆柱状;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 (Sect. Cepa Prokh.)
93
花丝比花被片短,1/3-3/4合生成管状;花黄色,后变红色或紫色(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93
花丝比花被片短或比花被片长,仅基部合生;花白色、淡红色、淡紫色、紫红色或黄色,但不变红色。
94
94
花淡红色、淡紫色或紫红色。
95
94
花黄色、淡黄色、白色带黄色或白色。
97
95
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1.5-3倍;花丝等长于或略短于花被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95
小花梗不等长,比花被片短,有时内层的与花被片近等长;花丝为花被片长的1/3-1/2,稀达213。
96
96
花葶和叶鞘光滑(新疆)。
96
花葶和叶鞘沿纵?具细的糙齿(新疆)。
97
花葶和叶较细,中下部粗不超过5毫米;花黄色至淡黄色(青海、甘肃、陕西、四川、湖北、云南、西藏)。
97
花葶和叶粗壮,中下部粗超过5毫米;花白色或白带黄色。
98
98
鳞茎卵状圆柱形,粗壮;鳞茎外皮红褐色,薄革质;花白带黄色;小花梗比花被片长1.5-2倍,较粗壮(新疆、黑龙江)。
98
鳞茎圆柱状;鳞茎外皮常为白色,稀淡红褐色,膜质;花白色;小花梗比花被片长2-3倍(栽培)。
99
花葶实心(新疆)。
99
花葶中空。
100
100
植株密集丛生,不抽葶开花;以鳞茎繁殖(栽培)。
100
植株单生,或仅2-3株聚生,抽葶开花;以种子繁殖。
101
101
鳞茎扁球状至近球状;伞形花序全为花;花被片粉白色,具绿色中脉(栽培)。
101
鳞茎卵状至卵状矩圆形;伞形花序具大量珠芽;常常珠芽在花序上就发出幼叶;花被片白色,具淡红色中脉(栽培)。
102
子房每室2胚珠。
103
102
子房每至多数胚珠。
120
103
内轮花丝全缘或基部每侧各具1齿或齿片,齿或齿片比中间的着药花丝短 (Sect. Haplostemon Boiss. )
103
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每侧各具1齿,齿端长丝状,超过中间的着药花丝 (Sect. Porrum G. Don)
104
花蓝色,干后常变蓝紫色。
105
104
花白色、淡红色、红色、紫红色或紫色。
106
105
叶条形,背面具纵?,干后常扭转;花丝的基部无齿,略比花被片长(新疆)。
105
叶半圆柱状,干后不扭转;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扩大部分为花丝长度的2/3 ,每侧各具1齿;花丝略短于花被片(国内现无标本)。
0
106
花丝比花被片短,为其长度的1/3-1/2(新疆)。
106
花丝比花被片长,或稍短于花被片,但最短不下于花丝长度的2/3。
107
107
花单性异株;雌花单生,花被片基部具退化雄蕊的花丝痕迹;雄花2朵,小花梗1长1短,退化子房3室,无胚珠,稀为其中仅1室具1不育胚珠(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
107
花两性。
108
108
鳞茎狭卵状或卵状。
109
108
鳞茎近球状,卵球状,或卵状,但子房基部具无帘的凹陷蜜穴。
115
109
花丝比花被片短或近与其等长。
110
109
花丝比花被片长。
112
110
小花梗极不等长,比花被片长2-9倍;总苞比伞形花序长1.5-4倍;花红色至深红色,有光泽(国内现无标本)。
0
110
小花梗近等长。
111
111
花葶下部不到1/3被叶鞘二小花梗略长于花被片,基部无小苞片;花丝为花被片长度的2/3-3/4;子房外壁平滑。
111
花葶的1/3-1/2被叶鞘;小花梗通常比花被片长2-4倍,基部具小苞片;花丝与花被片等长或短1/4;子房外壁具疣状突起(国内现无标本)。
0
112
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或齿片。
113
112
内轮花丝的基部无齿。
114
113
叶为中空的具3-5纵?的?柱状;小花梗近等长, 基部具小苞片,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栽培亦有野生)。
113
叶为狭条形;小花梗不等长,基部无小苞片;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片,齿片顶端具数枚不规则的小齿(四川)。
114
叶半圆柱状,粗1-2毫米;花白色至淡红色,有时为淡绿色(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
114
叶三?状条形,背面具1纵?,宽1.5-5毫米;花红色至紫色(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台湾)。
115
小花梗与花被片近等长或比其略长;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新疆)。
115
小花梗比花被片长2-5倍;子房基部具凹陷的蜜穴。
116
116
鳞茎卵状至卵球状;鳞茎外皮老时顶部常破裂成纤维状;叶条形。
117
116
鳞茎卵球状至近球状;鳞茎外皮不破裂;叶半圆柱状,上面具沟槽。
118
117
叶和叶鞘沿纵脉具细的糙齿;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西藏、青海、甘肃)。
117
叶和叶鞘光滑;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或仅有少数小苞片(云南、四川)。
118
伞形花序全为花;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或具很少的小苞片;内轮花丝的基部扩大,常每侧各具1齿(新疆)。
118
伞形花序全为花,或间具珠芽,或全为珠芽;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内轮花丝的基部无齿(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
119
伞形花序全为花;花丝比花被片长;用种子繁殖(栽培)。
119
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花丝比花被片短;用鳞茎繁殖(栽培)。
120
花被片离生 (Sect. Molium G. Don)
120
花被片的中下部彼此靠合成管状 (Sect. Caloscordum Baker)
121
花丝约为花被片长度的1/2;花葶下部被叶鞘;叶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宽5-25毫米(国内现无标本)。
0
121
花丝比花被片长,或略短于花被片,但最短不低于花被片长度的2/3。
122
122
叶带状,宽2-12厘米;花葶粗壮,高80-150厘米 (国内现无标本)。
0
122
叶条形至宽条形,宽在3厘米以下。
123
123
花白色;花被片具绿色中脉,在花后伸直(新疆)。
123
花紫红色;花被片在花后反折并扭转。
124
124
小花梗比花被片长2-6倍;花被片椭圆形,宽约2毫米;子房每室4胚珠,基部具凹陷的蜜穴(新疆)。
124
小花梗比花被片长2-3倍;花被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宽1-1.2毫米;子房每室4-6胚珠,基部具缝状蜜穴(新疆)。
125
植株较矮小;花葶高15-30 (-40) 厘米;小花梗长0.8-4 (7) 厘米;花被片长5-7 (-8) 毫米;子房每室 (3-) 4胚珠,稀为其中1或2室具5-6胚珠(四川、湖北、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125
植株较高大;花葶高 (15-) 20-52厘米;小花梗长 (4.5-) 7-1.1厘米;花片长7-10毫米;子房每室6 (-8) 胚珠,极少具,胚珠(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
126
叶倒披针状椭圆形至椭圆形,基部楔形,沿叶柄下延(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浙江)。
126
叶椭圆形至卵圆形,基部圆形至心形,突然收狭成叶柄(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
127
叶条形,扁平,实心;花白色,常具绿色中脉(栽培,亦有野生)。
127
叶三?状条形,背面具纵?,中空;花白色,稀淡红色,常具淡红 色中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中国植物志》第14卷(1980)
0http://blooge.cn/flora/5237.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