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属 Allium L. (Lili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9-4-24 23:49
ė185次浏览
32. 葱属――Allium L.
名称文献:L. , sp. pl. ed. 1, 294. 1755; et Gen. pl. ed. 5, 143. 1754; G. Don, Monogr. All. 1827; Regel, All. Monogr. 1875; Vved. inFl. URSS 4: 112. 1935; Stearn in Herbertia 11: 45. 1946; Ha. rold E. Moore in Baileya 2, 3-4: 103, 117. 1954; et. 3, 3-4: 137, 156, 1955.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绝大部分的种具特殊的葱蒜气味;具根状茎或根状茎不甚明显;地下部分的肥厚叶鞘形成鳞茎,鳞茎形态多样,从圆柱状直到球状,最外面的为鳞茎外皮,质地多样,可为膜质,革质或纤维质;须根从鳞茎基部或根状茎上长出,通常细长,在有的种中则增粗,肉质化,甚至呈块根状。叶形多样,从扁平的狭条形到卵圆形,从实心到空心的圆柱状,基部直接与闭合的叶鞘相连,无叶柄或少数种类叶片基部收狭为叶柄,叶柄再与闭合的叶鞘相连。花葶从鳞茎基部长出,有的生于中央(由顶芽形成),有的侧生(由侧芽形成),露出地面的部分被叶鞘或裸露;伞形花序生于花葶的顶端,开放前为一闭合的总苞所包,开放时总苞单侧开裂或2至数裂,早落或宿存;小花梗无关节,基部有或无小苞片;花两性,极少退化为单性(但仍可见到退化的雌、雄蕊);花被片6,排成两轮,分离或基部靠合成管状;雄蕊6枚,排成两轮,花丝全缘或基部扩大而每侧具齿,通常基部彼此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有时合生部位较高而成筒状;子房3室,每室一至数胚珠,沿腹缝线的部位具蜜腺,蜜腺的位置多在腹缝线基部,蜜腺的形状多样,有的平坦,有的凹陷,有的具帘,有的隆起等等,花柱单一;柱头全缘或3裂。蒴果室背开裂。种子黑色,多棱形或近球状。本属植物花葶上不具叶或叶状苞片;伞形花序生于花葶顶端,花序开放前为一闭合的总苞所包,开放时总苞破裂。很容易区别于本科其他各属。
产地分布:约有500种,分布于北半球。我国有110种(包括变种和引进的外来种),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生于干旱地区的种类较多,但有的种类则生于荫湿的沟边林下或多水的草甸上。
功能用途:本属的不少种类可以食用,有的种类已作为蔬菜长期广泛栽培,如蒜 A. sativumL. 、葱 A. fistulosum L.、韭 A.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头 A. chinense G. Don.、洋葱 A. cepa L. 等等。有的种类亦可作药用,如薤白 A. macrostemon Bunge、蒜、韭、葱等等的鳞茎或种子。
检索表
1
叶数枚,带形、条形、半圆柱状、圆柱状、管状,实心或中空,基部不收狭成叶柄(A. wallichii Kunth var.platyphyllum J. M. Xu 例外,其叶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收狭成叶柄);子房每室2至数胚珠,若为1胚珠,则鳞茎外皮绝不成明显的网状。
8
2
叶2-3枚,明显较小。
3
3
外轮花被片比内轮的宽,或与其等宽。
4
3
外轮花被片比内轮的狭。
126
4
花葶比叶长,或略比叶短,高10-80厘米;叶具较长的叶柄,或向基部渐狭,叶柄不明显。
5
5
叶卵圆形、矩圆状卵圆形或披针状矩圆形,基部圆形至心形;叶柄明显。
6
6
花被片披针状矩圆形、狭矩圆形至矩圆形,外轮的宽1.4-2毫米,内轮花被片边缘全缘,极稀在上部具1枚小齿,先端钝,具凹缺或不规则小齿;叶片基部圆形至浅心形,稀为深心形;叶片和叶柄常具乳头状突起。
7
8
根纤细,绳索状;叶无明显的中脉;花葶常不具纵?;子房每室具2至数枚胚珠。
18
9
子房每室1胚珠。
10
9
子房每室2胚珠。
12
10
小花梗近等长;伞形花序近球状;花丝与花被片等长,或略短于花被片;子房基部收狭成短柄;柱头点状。
11
12
花白色、红色、紫红色至黑紫色;花被片彼此分离。
13
13
花丝2/3-3/4合生成管状。
14
13
花丝仅基部合生。
15
15
花红色、紫红色至黑紫色;花被片矩圆形、狭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先端钝、截平或凹缺。
16
16
花星芒状开展;花被片在花后反折,内外轮相似,矩圆状椭圆形至狭矩圆状椭圆形,长5-9毫米。
17
18
鳞茎球状、卵球状、卵状,若圆柱状至卵状圆柱形,则叶粗壮为中空的圆柱状,常单生;根状茎不明显。
91
19
鳞茎外皮破裂成纤维状,呈网状、近网状或松散的纤维状。
20
19
鳞茎外皮革质、薄革质、纸质、膜质,不破裂、片裂、条裂,或仅顶端呈纤维状。
51
20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紫色、黑紫色,或黄色。
21
20
花紫蓝色或蓝色。
45
21
花丝比花被片、短或等于或稍长于花被片,但最长不超过花被片长的1/4。
22
21
花丝比花被长1/4以上。
39
22
花非黄色;花丝仅基部合生,或1/6-1/2合生成筒状,但花紫红色或紫红色到白色。
23
23
内轮花丝基部不具齿。
24
23
内轮花丝基部具齿或齿片。
35
24
花葶的1/4-1/2被叶鞘。
25
24
花葶基部被叶鞘。
29
25
鳞茎外皮呈明显的网状。
26
25
鳞茎外皮多少呈网状。
27
26
小花梗不等长,从稍长于花被片直到比其长2 (-3) 倍;花被片长7-14毫米(国内现无标本)。
0
27
叶半圆柱状,宽0.5-1毫米,小花梗不等长。
28
29
鳞茎外皮呈网状或近网状;花白色至淡红色。
30
29
鳞茎外皮呈纤维状,或仅基部近网状;花黑紫色、紫色、紫红色或淡红色。
127
30
内轮花丝狭三角形,基部比外轮的基部稍宽;花被片无深紫色中脉。
31
31
小花梗与花被片等长,基部无小苞片,或具很小的小苞片;花被片长约3毫米(国内现无标本)。
0
31
小花梗为花被片长的2-4倍,基部具小苞片;花被片长于4毫米。
32
32
内轮花丝基部扩大。
33
32
内轮花丝基部不扩大。
34
35
花丝等于或略长于花被片。
36
36
叶半圆柱状,宽0.25-1毫米。
37
37
鳞茎外皮呈清晰的网状;花丝仅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
38
39
花被片离生;花丝仅基部合生。
40
40
鳞茎外皮网状,不为红色;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扩大部分不到花丝长度的1/3;子房基部具凹陷的蜜穴。
41
41
花白色至淡黄色。
42
41
花淡红色、紫红色至紫色。
43
43
鳞茎外皮呈纤维状,有时略呈网状;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
44
45
花丝比花被片短。
46
45
花丝多少比花被片长。
48
46
花被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10毫米,至少内轮的边缘具数枚不规则的小齿;花被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10毫米,至少内轮的边缘具数枚不规则的小齿;花丝常为花被片长的1/2-2/3;花柱比子房短或与子房近等长。
47
48
叶条形,扁平。
49
49
小花梗近等长,从与花被片近等长直到比其长l倍。
50
51
花丝比花被片短,最长不超过花被片长的4/5。
52
51
花丝稍短于、等于或长于花被片。
65
52
花蓝色。
53
52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淡紫色、紫色,或黄色、亮草黄色。
55
53
花被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10毫米,至少内轮的边缘具数枚不规则的小齿;花丝常为花被片长的1/2-2/3;花柱常比子房短或与子房近等长。
54
55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淡紫色或紫色。
56
55
花淡黄色或亮草黄色。
64
56
花丝仅基部合生,或1/3-1/2合生。
57
57
鳞茎外皮革质;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
58
57
鳞茎外皮膜质、纸质或薄革质;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
59
59
花被片长6-18毫米,内轮的顶端钝圆。
60
59
花被片长2.8-5毫米,内轮的顶端平截或钝圆状平截。
62
60
叶半圆柱状,宽0.5-1毫米;花被片长6-7.5毫米;花丝为花被片长的2/3-3/4。
61
62
叶、花葶和小花梗光滑,或仅在叶和小花梗的纵棱上具细糙齿,但花葶光滑。
63
65
叶半圆柱状或圆柱状,宽0.5-4毫米,实心或中空。
66
65
叶条形、带形或条状披针形。
76
66
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每侧各具1钝齿。
67
66
内轮花丝基部不具齿。
68
68
总苞具比自身长数倍的喙;鳞茎外皮褐色或红褐色,革质,不破裂或片状破裂。
69
68
总苞具短喙。
70
69
花淡黄色;花被片具绿色的中脉(国内现无标本)。
0
70
花白色、淡黄色或绿黄色。
71
70
花淡红色、红色、淡紫色至紫色。
72
72
花丝略短于、等于或略长于花被片。
73
72
花丝比花被片长1.5-2倍。
75
73
子房基部无蜜囊。
74
76
鳞茎具粗壮的横生或斜生根状茎;花葶因具2纵?而常呈二?柱状。
77
76
鳞茎具直生的根状茎;花葶圆柱状。
80
77
叶的背面无纵?;子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
78
78
花淡红色、淡紫色至紫红色;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
79
80
花黄绿色至淡黄色。
81
80
花白色、淡红色、紫红色、紫色或蓝色。
82
82
叶条形,伸直。
83
82
叶条形,常呈镰状弯曲。
90
83
子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
84
83
子房基部具无帘的凹陷蜜穴,或不具凹陷的蜜穴。
87
84
叶条形,宽0.2-0.6 (-0.8) 厘米;总苞具短喙;花淡红色、淡紫色、紫色、紫蓝色至蓝色。
85
85
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片或长齿。
86
87
子房基部具凹陷的蜜穴;叶条形,宽2-10 (-17) 毫米。
88
88
鳞茎外皮革质,红褐色,有光泽,片状破裂;花被片无光泽。
89
91
叶为中空、平滑的圆柱状,通常粗壮。
92
91
叶条形、三棱状条形、?柱状或半圆柱状,稀为中空的圆柱状,但不粗壮。
102
93
花丝比花被片短或比花被片长,仅基部合生;花白色、淡红色、淡紫色、紫红色或黄色,但不变红色。
94
94
花淡红色、淡紫色或紫红色。
95
94
花黄色、淡黄色、白色带黄色或白色。
97
95
小花梗不等长,比花被片短,有时内层的与花被片近等长;花丝为花被片长的1/3-1/2,稀达213。
96
97
花葶和叶粗壮,中下部粗超过5毫米;花白色或白带黄色。
98
99
花葶中空。
100
100
植株单生,或仅2-3株聚生,抽葶开花;以种子繁殖。
101
102
子房每室2胚珠。
103
102
子房每至多数胚珠。
120
104
花蓝色,干后常变蓝紫色。
105
104
花白色、淡红色、红色、紫红色或紫色。
106
105
叶半圆柱状,干后不扭转;内轮花丝基部扩大,扩大部分为花丝长度的2/3 ,每侧各具1齿;花丝略短于花被片(国内现无标本)。
0
106
花丝比花被片长,或稍短于花被片,但最短不下于花丝长度的2/3。
107
107
花两性。
108
108
鳞茎狭卵状或卵状。
109
108
鳞茎近球状,卵球状,或卵状,但子房基部具无帘的凹陷蜜穴。
115
109
花丝比花被片短或近与其等长。
110
109
花丝比花被片长。
112
110
小花梗极不等长,比花被片长2-9倍;总苞比伞形花序长1.5-4倍;花红色至深红色,有光泽(国内现无标本)。
0
110
小花梗近等长。
111
111
花葶的1/3-1/2被叶鞘;小花梗通常比花被片长2-4倍,基部具小苞片;花丝与花被片等长或短1/4;子房外壁具疣状突起(国内现无标本)。
0
112
内轮花丝基部每侧各具1齿或齿片。
113
112
内轮花丝的基部无齿。
114
115
小花梗比花被片长2-5倍;子房基部具凹陷的蜜穴。
116
116
鳞茎卵状至卵球状;鳞茎外皮老时顶部常破裂成纤维状;叶条形。
117
116
鳞茎卵球状至近球状;鳞茎外皮不破裂;叶半圆柱状,上面具沟槽。
118
121
花丝约为花被片长度的1/2;花葶下部被叶鞘;叶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宽5-25毫米(国内现无标本)。
0
121
花丝比花被片长,或略短于花被片,但最短不低于花被片长度的2/3。
122
122
叶带状,宽2-12厘米;花葶粗壮,高80-150厘米 (国内现无标本)。
0
122
叶条形至宽条形,宽在3厘米以下。
123
123
花紫红色;花被片在花后反折并扭转。
124
125
植株较矮小;花葶高15-30 (-40) 厘米;小花梗长0.8-4 (7) 厘米;花被片长5-7 (-8) 毫米;子房每室 (3-) 4胚珠,稀为其中1或2室具5-6胚珠(四川、湖北、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中国植物志》第14卷(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