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竹属 Bambusa Retz. corr. Schreber (Gramin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2-4-30 1:20 ė241次浏览
2. 蝴竹属 Bambusa Retz. corr. Schreber
名称文献:Schreber, Gen. Pl. 1: 236. 1789 et in ibid. 2: 828., 1789 nom. cons. ―― Bambos A. L. Retz., Obser. Bot. 5: 24. 1788 nom. rej.
形态特征:灌木或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丛生,通常直立,稀可顶梢为攀援状;节间圆筒形,竿环较平坦;竿每节分枝为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较为粗长(单竹亚属近相等),且能再分次级枝,竿下部分枝上所生的小枝或可短缩为硬刺或软刺,但亦有无刺者。竿箨早落或迟落,稀有近宿存;箨鞘常具箨耳两枚,但亦稀可不甚明显或退化;箨片通常直立,但亦有外展乃至向外翻折,在箨鞘上宿存或脱落。叶片顶端渐尖,基部多为楔形,或可圆形乃至近心脏形,通常小横脉不显著。花序为续次发生。假小穗单生或数枚以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含2至多朵小花,顶端1或2朵小花常不孕,或小穗上下两端的小花皆为不完全花,基部托以1至更多的具芽苞片;小穗轴具关节,其节间显著较长,故小花之间彼此较疏离,成熟后易折断;颖1-3片,或有时缺;外稃宽而具多脉,各孕性小花的外稃几近等长;内稃具2脊,边宽而内折,与其外稃近等长,但较之稍窄或甚窄(单竹亚属如此);鳞被2或3,常于边缘被纤毛;雄蕊6,花丝常分离,花药常于顶端凹缺或具小尖头;子房通常具子房柄,顶端增厚而被毛,具长或短的花柱,柱头通常3分,稀为单一或2分的,细长而被毛,羽毛状。颖果通常圆柱状,顶部被毛,对向内稃的一面具腹沟槽(种脐);果皮稍厚,在顶端与种子分离。笋期夏秋两季。?模式种:印度蝴竹 Bambusa arundinacea (Retz.) Willd. 原产印度。
产地分布:本属100余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我国有60余种,主产华东、华南及西南部。
检索表
1
竿壁较薄,厚度常不及1厘米,节间一般甚长(例如亚属模式种:粉单竹Bambusa chungii可长达60厘米甚至1米以上);主枝不甚显著,故同一竿节的各枝彼此几同粗;箨片基底之宽常仅为箨鞘顶端的一半或更窄,通常能外翻;假小穗 紫褐色或古铜色,外稃背部略肿胀,较其内稃为甚宽。
1
竿壁较厚,通常可达1厘米或更厚,节间长度中等,一般长在30厘米以下(个别种可较长),主枝明显较粗壮;箨片基底之宽约与箨鞘顶端近相等,或较窄时亦为鞘 顶端的2/5以上(个别种可窄至鞘顶端的1/3);箨片大都直立;假小穗黄绿色,孕性小花的外稃彼此近等长,仅稍宽于其内稃。
2
2
竿和大枝各节具枝刺(系小枝特化而成),其质地或软或硬,硬刺者尚可密集成为刺丛,箨鞘常为坚韧不脆裂的牛皮质或厚革质,背部纵肋显著,有如皱纹,内面大都不具光泽(个别种例外)。
2
竿和枝条均不具枝刺;箨鞘硬纸质,其质地较脆,内面平滑而大都有光泽。
《中国植物志》第9(1)卷(1996)
0http://blooge.cn/flora/66517.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