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节竹 Indosasa sinica C. D. Chu et C. S. Chao (Gramin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6-3-4 1:45 ė195次浏览
7.中华大节竹(植物分类学报)大眼竹、大节竹(广西)图版55:1-9
名称文献:Indosasa sinica C. D. Chu et C. S. Chao in Act. Phytotax. Sin. 21(1): 65. f. 2. 1983;广西竹种及其栽培151页. 图82. 1987; 云南树木图志下册, 1486页, 图705. 1991.
形态特征:竿高达10米,直径约6厘米,新竿绿色,密被白粉,疏生小刺毛,因而略粗糙,老竿带褐色或深绿色;竿中部节间长35-50厘米,竿壁甚厚,中空小;竿环甚隆起,呈曲膝状;竿每节分3枝,枝近平展,枝环隆起。箨鞘背面绿黄色,干后黄色,具隆起纵肋,并密被簇生的小刺毛,在下半部尤密;箨耳发达,较小,两面均生有小刺毛,磊毛卷曲,长1-1.5厘米;箨舌高2-3毫米,背部有小刺毛,先端微呈拱形,其上具纤毛;箨片绿色,三角状披针形,外翻,两面密被小刺毛,粗糙。末级小枝具3-9叶;叶耳发达,或有时不明显,磊毛带紫色,长达8毫米,早落;叶片通常为带状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1.5-3厘米,位于叶枝顶端的叶片有时宽达5-6厘米,两面绿色无毛,次脉5-6对,小横脉明显。假小穗以2或3枚集生或单生于具叶小枝的下部各节,形粗壮,长4.5-13厘米,无柄;苞片数片,逐渐增大,最后与颖或外稃相似,无毛,基部1-3片腋内无芽;小穗含小花多数;小穗轴节间粗壮,有关节,中空,长约7毫米,无毛;外稃近革质,长1.2-1.5厘米,先端尖,有光泽,无毛,但被明显的白粉,具多脉,小横脉不明显;内稃短于其外稃,长约1厘米,先端钝,背部具2脊,近无毛,纵脉不明显;鳞被长圆状,上半部透明膜质,下半部肉质,白色;花药紫色,长达7毫米,花丝白色;花柱1,柱头3裂。颖果褐色,卵状椭圆形,长8毫米,宽2毫米,基部圆形、先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月。
产地分布:本种是大节竹属分布最广的一种。产于贵州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成片生长或散生。模式标本采自南宁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竹园。
功能用途:竿可供小型建筑或棚架之用;笋味苦。
图版55:1-9
《中国植物志》第9(1)卷(1996)
0http://blooge.cn/flora/70760.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