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果榕(原变种) Ficus subincisa J. E. Sm. var. subincisa (Moraceae)

分类: 《中国植物志》 发布于:2014-11-20 9:05 ė191次浏览
30a.棒果榕(原变种)图版28:5-7
名称文献:Ficus subincisa J. E. Sm. var. subincisa
形态特征:灌木,高1-3米;树皮灰黑色,光滑;小枝纤细,有薄翅,红褐色。叶纸质,倒卵状长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骤尖为尾状,基部楔形,中部以上为波状疏钝锯齿,两面有钟乳体,侧脉5-7对,斜上至边缘连结至顶部;叶柄短,长4-6毫米;托叶线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早落。榕果单生叶腋,椭圆形至近球形,直径-1.22.5厘米,光滑或有瘤体和皮孔,顶生苞片脐状,微突起,基生苞片3,三角形;总梗可达10毫米,成熟榕果橙红色;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雄花生近口部,具柄,花被片4,雄蕊1枚;瘿花子房光滑,花柱侧生,柱头短漏斗形;雌花生于另一植株榕果内,花柱侧生,长,柱头2裂;瘦果透镜状,光滑。花期5-7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产云南贡山、泸水、景东、蒙自一线以南地区,常生于山谷,沟边或疏林中。海拔1000-2100米。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也有分布。
功能用途:榕果成熟味甜可食。
图版28:5-7
《中国植物志》第23(1)卷(1998)
0http://blooge.cn/flora/71405.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