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 水稻 “稻”底是谁驯化了谁?

分类: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发布于:2019-9-14 20:06 ė1295次浏览

第2集 水稻 “稻”底是谁驯化了谁?
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稻米至今养育着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一万年前,还是野生稻的她身带芒刺,主动勾住了过往的人类,改变了水稻家族的命运。对水稻的依赖不断刺激着人类的创造力。渐渐地,河谷中的水源浸润山顶,山坡变成梯田。人类创造力的又一次飞跃,让本为不育的植株,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如今水稻已经摆脱野生的性状,整齐划一地为人类提供饱满的种子,当做食粮,但是她真的已经这么温顺了吗?答案也许并不如我们所预料。

为了走进水稻生命,他们竟然……
2018年5月19日,
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享受和煦的春风,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水稻》
一集的摄制组却已经进入了盛夏。
三十五度的高温,暴晒,
我们正扛着拍摄器材,
摇摇晃晃地行走在
狭窄的梯田田埂上。
田埂狭窄,且不稳,
一不小心就会掉到稻田里。
大家脱了鞋,索性打赤脚。
天气到底有多热呢?
摄影师走累了休息片刻,
坐在田埂上就随手
从稻田中抓了好几条鱼。
温度太高,
鱼已经热得无力逃跑,无力反抗。
这,仅仅是水稻组迎战酷暑的开端。
在拍摄的一年中,
我们为了陪伴水稻生长的全程,
和水稻一样,
在稻田中吸收阳光雨露。
水稻本身,
喜欢的是高温高湿的环境。
水稻生长在水中,
拥有过剩的水资源。
面对高温,
水稻叶片上的气孔张开,
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蒸发,
带走热量。
大量的水从根部进入植株,
从叶片处蒸发,
这个过程,也可以给植株降温。
她的世界很清凉,
我们的世界则被灼热的空气笼罩。
进入八月,
我们走进野生稻生长的沼泽地,
从日出拍到日落。
日出前,
空气中还有一丝凉意,
我们四周一片虫鸣鸟叫。
上午9点之后,
仿佛一瞬间,
所有围绕着我们的飞虫都消失了。
气温将近四十度,
空气湿度达到95%。
这样的酷暑,
连昆虫都无法忍受。
每天日落之后,
藏在草丛中的飞虫们,
“唰”的一声全部飞了出来,
我们仿佛被掩埋在了昆虫阵中。
即使被昆虫环绕,
我们也会大大松一口气,
因为一天的酷暑,
又过去了。
在这样的气温中,
我们的摄影师穿着长长的胶鞋,
在沼泽地中穿行。
架轨道,
找角度,
搬着沉重的摄影机,
一拍就是一天。
执行总导演张帆,
也是水稻组的导演。
他原以为,
和拍摄雪山的摄制组相比,
水稻组的生存条件会好很多。
水稻开拍不久后,
他就发现,
拍摄水稻的过程,
堪比变形记。
第一次拍摄,
还是2018年的初春。
气温不冷不热,
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4月初,
在三亚初尝夏天的味道。
笑容变成了苦笑。
后来,
他开始学习水稻,
用水给自己降温。
将冰水浇在毛巾上,
把毛巾制作成一顶冰帽子,
永远戴在头上。
水稻组都知道,
蓝毛巾在哪儿,
导演就在哪儿。
作为导演的他,
在摄影师工作时,
还要负责拿器材,
收垃圾。
顶着蓝毛巾的导演,
是摄制组中的定海神针。
这条蓝毛巾,
陪着他上高山,
下沼泽,
走遍了大江南北。
经过一年时间,
摄制组的拍摄来到了最后的阶段。
拍摄收割时的导演,
和开拍前已经判若两人。
水稻的生存环境,
对人类来说并不友好。
但是,陪伴水稻的一整年,
给了摄制组一个终生难忘的经历。
我们经历的变形记,
不是从城市变到乡村,
而是从人类的生活变到植物的生活。
我们曾经一夜夜地蹲守稻种萌发,
捕捉嫩芽冲破种皮的一刻。
我们曾经和抽穗期的水稻睡在一起,
昼夜连续捕捉水稻的生长速度。
我们曾经屏息守着
即将开放的稻花,
生怕一丝鼻息
就会将花粉
从微观拍摄的镜头前吹走。
水稻的生命对环境的感知,
我们也一起经历。
她喜欢光,
我们就等着光。
她喜欢水,
我们就走进水。
她喜欢正午,
我们就感受正午的暴晒。
如果没有和植物相处的一年,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
像植物一样,
敏感地感知
每一丝风的变化,
感知每一缕光线的移动,
观察每一个
在叶片上爬行的昆虫。
即使拍摄早已收尾,
我们如今行走在城市中,
我们感觉,
和城市中的每一棵树、
每一株花,
都有了私密的交流密码。
因为,我们都曾经扎根自然。

0http://blooge.cn/journey-chinese-plants/02-rice.html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