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 广府出口到欧洲
分类: 花路中国
发布于:2015-2-14 6:00
ė2508次浏览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帝京”——唐人即使写花,也往往有战鼓隆隆的热烈,更何况写的是牡丹。这是最符合那个雄健、富丽、恣肆的王朝的花。前有武则天,后有杨玉环,两位传奇女性赋予了牡丹绝代的风华。从此之后,再没有哪种花可以像牡丹一样,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野生牡丹的唯一产地,也是栽培品种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世界各国的牡丹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输出的。在欧美各国,牡丹的地位没有那么显赫,但作为一种流行花卉的风潮近年也在形成。
曾被认为是“图腾” 最早从伦敦登陆欧洲
法国的金阁、美国的海黄、日本的芳纪、花王……40个国外品种的牡丹正在华南植物园中盛放。这是今年在此举行的春节牡丹风情节中的一景。这里还有颜色最深的牡丹——冠世墨玉,最佳的间色牡丹——二乔,以及一株树上开数种花色的什锦牡丹。而一株高达1.5米,树龄长达30年,开花多达80朵的大树牡丹更是罕见。现场熙熙攘攘,不少人专程在春节前来一沾“富贵荣华”的喜气。
说起来广州并非牡丹的原产地,但是却与牡丹有着不解之缘。牡丹传播到欧洲的源头,就是广州。而其传播过程,充满了故事性。
沿着海陆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作为丝绸和瓷器上的重要装饰图样,牡丹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但最初牡丹被认为和龙、凤一样,只是中国的一种古老图腾,并不真实存在。直到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代表来中国访问期间亲眼看到了牡丹,回国后做了报道,才证实了这种花卉的存在。约1786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约瑟夫·班克斯看到了这篇报道,动了将牡丹引种到英国的念头。他让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亚历山大·杜肯在广州收集了牡丹,在第二年送到了邱园,1789年便有一株开出了高度重瓣的品红色花。这种牡丹名叫粉球,是最早踏上欧洲大陆的中国牡丹。
1794年,一艘英国商船把一批牡丹从广州运到了伦敦,但最后仅成活了3株,在邱园被栽培,并向各地引种。1804年,安德鲁斯以它们为模式,正式为牡丹取了拉丁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1802年,“希望”号轮船又把一批牡丹从广州带到了英国的哈德福夏郡。这是具有野生紫斑牡丹血统的一个栽培品种,后来为欧洲的牡丹提供了大量的种子。当时输入欧洲的牡丹均来自广州,但广州本地并不产牡丹,全部是从山东菏泽等地运来的植株。
为什么牡丹会从并非产地的广州率先输出呢?这与当时广州在海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有关,也得益于良好的花木栽培风气和市场环境。
随着牡丹不断输入英国并传入法、德、意,19世纪初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牡丹热。由于数量稀少及繁殖缓慢,牡丹价格极为昂贵。为此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从1843~1880年三次来到中国引种牡丹。他主要是以上海为基地收集各地牡丹。他采集走了一些据说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品种,并引种了用于嫁接牡丹的芍药,把中国传统的嫁接繁殖技术介绍到了英国,解决了此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所以植物学者成仿云、李嘉珏认为:“牡丹最初虽然是从广州输入英国的,但是其真正的发展却是通过上海实现的。”
日本最初栽种佛寺 美牡丹协会影响最广
中国牡丹海外传播的第一站据说是波斯。但最初的发扬光大是在日本。按照植物学者成仿云、李嘉珏的说法,在公元8世纪的唐开元年间,也就是日本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在位期间(724~749),牡丹就传入了日本,据传是由高僧空海带去的。距今已1300多年。最初牡丹主要栽种在佛寺和达官显贵的苑囿中,到德川时代才扩散到民间。不过和中国一样,日本人热衷种植牡丹的主要目的,是药用,相比之下观赏价值倒处于次要地位。
明代中期的16世纪前后,中国牡丹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期,也是品种和文化输出日本的重要时期。牡丹作为象征繁荣昌盛的“富贵花”被日本人接受。江户时代(1600~1867)中期,日本在本土传统审美观的基础上,进行了以提高观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品种改良,最终形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品种群。其特点是多为半重瓣和单瓣品种,既使少量重瓣品种,也具有外露的正常雌、雄蕊,且花头直立,不叶里藏花。并且培育出了日本特有的“寒牡丹”,花期一般在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成为牡丹栽培史上的一大亮点。这期间牡丹园在江户(今东京)也大量出现。20世纪开始前后,日本牡丹开始向欧美大量出口。
牡丹输入美国大概是在1820年前后,是从英国引进的。之后,美国主要从英法,其次日本引种了不少牡丹品种,也从中国直接进口了少许,但“热度”始终不高。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欧洲再次出现的牡丹栽培热的影响,以及日本牡丹高度商品化的发展,美国开始大量进口牡丹。其中最重要的推动者是植物学家和园艺家桑德斯。桑德斯被誉为“现代牡丹芍药杂交育种之父”。他的成就主要在于成功地把黄牡丹和紫牡丹与日本牡丹品种杂交,获得了一批从深红、猩红、杏黄到琥珀色、金黄色和柠檬黄色等不同颜色变化和组合的种间杂交后代,共从中选择并命名了70多个新品种。目前美国牡丹芍药协会已经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广的牡丹芍药社团。
牡丹芍药本一家 隋唐时期才分家
中国野生牡丹的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其次为云南、陕西、西藏、甘肃、山西、湖南等省区。从分布形势上看,从喜马拉雅山起,向东集中分布在上述省区,再向西北、东北、正东散布,到了长江中下游各地逐渐减少,停止于南宁以北,不再向南散布。
中国人认识和利用牡丹的时间很早。西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正式有记载,别名鹿韭、鼠姑等。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东汉医简中又有了牡丹入药的记录。牡丹作为观赏植物也不会晚于6世纪的南北朝,因为谢灵运在《述居赋》中曾经写到过。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牡丹和芍药同在一属,而且因为花形相似,古时早期也以芍药统称,直到隋唐时期才区分开来。
隋朝时有名称记载的牡丹品种达到了11个。唐朝时形成了以长安(今西安)为主的栽培中心,并从宫苑栽培扩散到民间,奠定了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宋朝时我国古代园艺技艺日趋完善,牡丹栽培中心从长安转移到洛阳,并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以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为代表的许多专著,科学总结了牡丹的品种演化及园艺栽培技术,对以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品种而言,宋时之花色、花型已包含了中国牡丹中的主要类型,标志着牡丹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顶峰。宋真宗时期钱为演任西京留守时,已经获得了80多种牡丹,稍后欧阳修又在河南一带获得了40多个品种,可见当时洛阳、陈州两地栽培牡丹已经达到了极盛时期。在时人看来,红色种的牡丹是最原始的,因此不受重视,而黄色、紫色的花因花瓣大、数目多,色彩绚丽而被珍视。大约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洛阳的牡丹花一直保持繁荣。在城中数量庞大、大至一二百亩的私人花园中,牡丹是最为重要的花卉。各园之间的竞赛和交流从未间断,一些名种还要送到东京(今开封)供皇家栽培欣赏。这种盛况直到金人占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之后才一去不复返。到了南宋时期,四川的成都平原一带,特别是彭州的牡丹种植异军突起,被认为是当时的“天下第一”。
中国是野生牡丹的唯一产地,也是栽培品种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世界各国的牡丹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输出的。在欧美各国,牡丹的地位没有那么显赫,但作为一种流行花卉的风潮近年也在形成。
曾被认为是“图腾” 最早从伦敦登陆欧洲
法国的金阁、美国的海黄、日本的芳纪、花王……40个国外品种的牡丹正在华南植物园中盛放。这是今年在此举行的春节牡丹风情节中的一景。这里还有颜色最深的牡丹——冠世墨玉,最佳的间色牡丹——二乔,以及一株树上开数种花色的什锦牡丹。而一株高达1.5米,树龄长达30年,开花多达80朵的大树牡丹更是罕见。现场熙熙攘攘,不少人专程在春节前来一沾“富贵荣华”的喜气。
说起来广州并非牡丹的原产地,但是却与牡丹有着不解之缘。牡丹传播到欧洲的源头,就是广州。而其传播过程,充满了故事性。
沿着海陆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作为丝绸和瓷器上的重要装饰图样,牡丹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但最初牡丹被认为和龙、凤一样,只是中国的一种古老图腾,并不真实存在。直到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代表来中国访问期间亲眼看到了牡丹,回国后做了报道,才证实了这种花卉的存在。约1786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约瑟夫·班克斯看到了这篇报道,动了将牡丹引种到英国的念头。他让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亚历山大·杜肯在广州收集了牡丹,在第二年送到了邱园,1789年便有一株开出了高度重瓣的品红色花。这种牡丹名叫粉球,是最早踏上欧洲大陆的中国牡丹。
1794年,一艘英国商船把一批牡丹从广州运到了伦敦,但最后仅成活了3株,在邱园被栽培,并向各地引种。1804年,安德鲁斯以它们为模式,正式为牡丹取了拉丁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1802年,“希望”号轮船又把一批牡丹从广州带到了英国的哈德福夏郡。这是具有野生紫斑牡丹血统的一个栽培品种,后来为欧洲的牡丹提供了大量的种子。当时输入欧洲的牡丹均来自广州,但广州本地并不产牡丹,全部是从山东菏泽等地运来的植株。
为什么牡丹会从并非产地的广州率先输出呢?这与当时广州在海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有关,也得益于良好的花木栽培风气和市场环境。
随着牡丹不断输入英国并传入法、德、意,19世纪初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牡丹热。由于数量稀少及繁殖缓慢,牡丹价格极为昂贵。为此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从1843~1880年三次来到中国引种牡丹。他主要是以上海为基地收集各地牡丹。他采集走了一些据说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品种,并引种了用于嫁接牡丹的芍药,把中国传统的嫁接繁殖技术介绍到了英国,解决了此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所以植物学者成仿云、李嘉珏认为:“牡丹最初虽然是从广州输入英国的,但是其真正的发展却是通过上海实现的。”
日本最初栽种佛寺 美牡丹协会影响最广
中国牡丹海外传播的第一站据说是波斯。但最初的发扬光大是在日本。按照植物学者成仿云、李嘉珏的说法,在公元8世纪的唐开元年间,也就是日本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在位期间(724~749),牡丹就传入了日本,据传是由高僧空海带去的。距今已1300多年。最初牡丹主要栽种在佛寺和达官显贵的苑囿中,到德川时代才扩散到民间。不过和中国一样,日本人热衷种植牡丹的主要目的,是药用,相比之下观赏价值倒处于次要地位。
明代中期的16世纪前后,中国牡丹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期,也是品种和文化输出日本的重要时期。牡丹作为象征繁荣昌盛的“富贵花”被日本人接受。江户时代(1600~1867)中期,日本在本土传统审美观的基础上,进行了以提高观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品种改良,最终形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品种群。其特点是多为半重瓣和单瓣品种,既使少量重瓣品种,也具有外露的正常雌、雄蕊,且花头直立,不叶里藏花。并且培育出了日本特有的“寒牡丹”,花期一般在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成为牡丹栽培史上的一大亮点。这期间牡丹园在江户(今东京)也大量出现。20世纪开始前后,日本牡丹开始向欧美大量出口。
牡丹输入美国大概是在1820年前后,是从英国引进的。之后,美国主要从英法,其次日本引种了不少牡丹品种,也从中国直接进口了少许,但“热度”始终不高。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欧洲再次出现的牡丹栽培热的影响,以及日本牡丹高度商品化的发展,美国开始大量进口牡丹。其中最重要的推动者是植物学家和园艺家桑德斯。桑德斯被誉为“现代牡丹芍药杂交育种之父”。他的成就主要在于成功地把黄牡丹和紫牡丹与日本牡丹品种杂交,获得了一批从深红、猩红、杏黄到琥珀色、金黄色和柠檬黄色等不同颜色变化和组合的种间杂交后代,共从中选择并命名了70多个新品种。目前美国牡丹芍药协会已经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广的牡丹芍药社团。
牡丹芍药本一家 隋唐时期才分家
中国野生牡丹的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其次为云南、陕西、西藏、甘肃、山西、湖南等省区。从分布形势上看,从喜马拉雅山起,向东集中分布在上述省区,再向西北、东北、正东散布,到了长江中下游各地逐渐减少,停止于南宁以北,不再向南散布。
中国人认识和利用牡丹的时间很早。西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正式有记载,别名鹿韭、鼠姑等。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东汉医简中又有了牡丹入药的记录。牡丹作为观赏植物也不会晚于6世纪的南北朝,因为谢灵运在《述居赋》中曾经写到过。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牡丹和芍药同在一属,而且因为花形相似,古时早期也以芍药统称,直到隋唐时期才区分开来。
隋朝时有名称记载的牡丹品种达到了11个。唐朝时形成了以长安(今西安)为主的栽培中心,并从宫苑栽培扩散到民间,奠定了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宋朝时我国古代园艺技艺日趋完善,牡丹栽培中心从长安转移到洛阳,并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以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为代表的许多专著,科学总结了牡丹的品种演化及园艺栽培技术,对以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品种而言,宋时之花色、花型已包含了中国牡丹中的主要类型,标志着牡丹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顶峰。宋真宗时期钱为演任西京留守时,已经获得了80多种牡丹,稍后欧阳修又在河南一带获得了40多个品种,可见当时洛阳、陈州两地栽培牡丹已经达到了极盛时期。在时人看来,红色种的牡丹是最原始的,因此不受重视,而黄色、紫色的花因花瓣大、数目多,色彩绚丽而被珍视。大约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洛阳的牡丹花一直保持繁荣。在城中数量庞大、大至一二百亩的私人花园中,牡丹是最为重要的花卉。各园之间的竞赛和交流从未间断,一些名种还要送到东京(今开封)供皇家栽培欣赏。这种盛况直到金人占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之后才一去不复返。到了南宋时期,四川的成都平原一带,特别是彭州的牡丹种植异军突起,被认为是当时的“天下第一”。